书名: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
作者:[波斯]拉施特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1983年9月第1版,1997年6月北京第4次印刷
可读指数:
作者:[波斯]拉施特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1983年9月第1版,1997年6月北京第4次印刷
可读指数:

《史集》是13世纪末14世纪初蒙古四大汗国之伊利汗国合赞汗支持下的官修史书。这是一部以中世纪蒙古、中亚为主的百科全书式历史巨著。编撰者是由合赞汗朝宰相拉施特组织的一帮历史学家。根据相关资料及采访编撰多年而成。
拉施特几乎是任何一本有关蒙古历史或成吉思汗传记中都会出现的一个名字。这位合赞汗朝的高官兼钦命修史者,在下一个汗朝里面临悲惨命运,遭到斩杀。
《史集》洋洋三卷,我看的是第一卷第二分册,这一分册等于是成吉思汗的传记。
与志费尼的书相比,拉施特的书语言比较质朴。作者充分尊重读者的阅读体验,虽然史笔穿梭于各个中亚、欧洲邦域的复杂史实之间,但拉施特始终试图让读者保持一个清晰的头绪,每章开头,结尾均有十分人性化的提示,而且所叙事件的头绪明朗,排序清晰,甚至比后来的一些蒙古史书更能让读者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而连贯的图像。
这一册的前半部分与蒙古秘史基本上可以互为印证,从成吉思汗祖先的情况,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与秘史的内容保持大体的一致,若干细节有出入,当然,在关于成吉思汗早年的纪事方面,本书远不及蒙古秘史那么具体、翔实和生动。作者承认对成吉思汗早年所知甚少。不知作者是否看到过比他的历史书早几十年问世的蒙古秘史。
与志费尼的书相比,拉施特的书语言比较质朴。作者充分尊重读者的阅读体验,虽然史笔穿梭于各个中亚、欧洲邦域的复杂史实之间,但拉施特始终试图让读者保持一个清晰的头绪,每章开头,结尾均有十分人性化的提示,而且所叙事件的头绪明朗,排序清晰,甚至比后来的一些蒙古史书更能让读者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而连贯的图像。
这一册的前半部分与蒙古秘史基本上可以互为印证,从成吉思汗祖先的情况,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与秘史的内容保持大体的一致,若干细节有出入,当然,在关于成吉思汗早年的纪事方面,本书远不及蒙古秘史那么具体、翔实和生动。作者承认对成吉思汗早年所知甚少。不知作者是否看到过比他的历史书早几十年问世的蒙古秘史。
征金、征西夏、西辽等西征之前的战事,不是本书详写的范畴。本书最得意之处在于再现西征的史实。尤其是哲别、速不台追击摩诃末苏丹,以及摩诃末亡命天涯的无奈凄惨历程,作者真是以生动的史笔,刻画得让人印象深刻。
作为蒙古官方修史者,自然是替主人说好话,还有作为伊斯兰教徒时时不忘赞美安拉的伟大,作者似乎有意将成吉思汗攻打花剌子模的理由编造得冠冕堂皇,充满无可辩驳的正义色彩。花剌子模苏丹摩诃末不仅纵容手下残杀蒙古商团400余名成员,而且还在西辽边境上与追击蒙古叛乱势力的术赤、哲别军队相遇并且不宣而战,袭击蒙古军,在东西方两个大国正式交战以前,苏丹已经发动了这次不正义的小型战争。如此一来,成吉思汗对花剌子模的入侵,似乎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倒不像是入侵和征服,更像是完全正当的自卫反击战。这显然是美化。尽管这个小型遭遇战在更早以前的史书《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中即已描写,但到了拉施特这里,更显得苏丹是在咎由自取、罪恶昭彰,不能不让人质疑作者的粉饰动机。尽管如此,本书仍不失为一本精彩的历史著作。
作为战败后为征服者服务的人员,作者也有流露真感情的一面。比如作者在书中富有感情地描写了苏丹的儿子札兰丁及大将帖木儿·灭里的英勇传奇故事,这两段故事,也是本书亮点——前者札兰丁从成吉思汗的重围之中突围出去,渡过印度河逃走,受到成吉思汗本人的赞扬,随后他带着身边的50名残部流亡印度,饱受磨难,竟然又组织起一只数万人的队伍,多年后才为第二次西征的蒙古军所灭;后者帖木儿·灭里作战骁勇异常,令蒙古军损失惨重,最终寡不敌众,单独一人被三个蒙古骑兵包围,他身上只剩三支箭且有一只没有箭镞,他先射瞎一个蒙古兵的眼睛,然后对其余二人说,他不想浪费自己的箭,他们要逃便逃。那两个蒙古兵听到此话便弃他而去。灭里也是在多年后回到故乡,与蒙古亲王发生争执而死于对方的箭(那时蒙古已宽恕他的抵抗之罪)。他后来甚至成为一本名为《屠夫》的小说所极力塑造的英雄。
此书中有些只言片语的轶事值得玩味,比如提到忽必烈75岁高龄参加忽里台大会时头发全黑无一根白发,比如提及成吉思汗二子察合台的失落情绪及哈撒儿、帖木格两个弟弟的逆反之意(这些说法为秘史所没有,不过此书也只是点到为止,没有解释,没有多少情节),比如提及幼弟帖木格对建造宫殿的酷爱,再比如同父异母弟、骁勇善战的别勒古台中年以后有百妻百子,因纵欲过度而迅速衰老,等等。此书还收纳了成吉思汗在各种场合所讲的言论大约30段。常有震聋发聩之效,反映一代伟大征服者不凡的内心世界。
人之将逝时,对财富的感觉也许与平常不同,关于此,书中竟然写到了两位君王的故事。值得玩味。一个是成吉思汗。他卧病将逝之时西夏国君送来整箱珍珠以表投诚之意,他让每一个大臣但凡有耳孔者都领一串,结果群臣纷纷当场就在耳朵上扎眼,每人领到一串珍珠,但箱内仍余大量珍珠,成吉思汗便命人将之撒到帐外地上,让士兵抢拾,很久之后,人们还能从尘土之中找到遗失在地的珍珠。作者认为,这个伟大的劫掠者临终前对财富颇有看淡之意,不再计较。
另外还写到一位名叫马合谋的伊朗苏丹患病即将升天,临终前,他命亲信们骑上马,将全部财物,如珠宝、金钱之类及王室中的全部贵重物品,俊美的奴隶和心爱的女奴,全都摆在他面前。他从楼上看到这一切后,哭着说:“这些谋士,亲信,大臣,士兵,臣民,仆役,织物,布匹,宝石,珍珠和种种珍宝,全都丝毫不能减少我的痛苦,也不能延增我的片刻生命,那些拼命聚敛世界荣华富贵的人真是不幸啊!”说罢,他将这些财物全部赐给了在场的人。然后死去。
这些散见于浩繁叙事里的零星片语,反映着中世纪人们的一种真实存在状态,这些细节,给了宏大的历史叙事以几丝温柔和细腻。
作为蒙古官方修史者,自然是替主人说好话,还有作为伊斯兰教徒时时不忘赞美安拉的伟大,作者似乎有意将成吉思汗攻打花剌子模的理由编造得冠冕堂皇,充满无可辩驳的正义色彩。花剌子模苏丹摩诃末不仅纵容手下残杀蒙古商团400余名成员,而且还在西辽边境上与追击蒙古叛乱势力的术赤、哲别军队相遇并且不宣而战,袭击蒙古军,在东西方两个大国正式交战以前,苏丹已经发动了这次不正义的小型战争。如此一来,成吉思汗对花剌子模的入侵,似乎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倒不像是入侵和征服,更像是完全正当的自卫反击战。这显然是美化。尽管这个小型遭遇战在更早以前的史书《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中即已描写,但到了拉施特这里,更显得苏丹是在咎由自取、罪恶昭彰,不能不让人质疑作者的粉饰动机。尽管如此,本书仍不失为一本精彩的历史著作。
作为战败后为征服者服务的人员,作者也有流露真感情的一面。比如作者在书中富有感情地描写了苏丹的儿子札兰丁及大将帖木儿·灭里的英勇传奇故事,这两段故事,也是本书亮点——前者札兰丁从成吉思汗的重围之中突围出去,渡过印度河逃走,受到成吉思汗本人的赞扬,随后他带着身边的50名残部流亡印度,饱受磨难,竟然又组织起一只数万人的队伍,多年后才为第二次西征的蒙古军所灭;后者帖木儿·灭里作战骁勇异常,令蒙古军损失惨重,最终寡不敌众,单独一人被三个蒙古骑兵包围,他身上只剩三支箭且有一只没有箭镞,他先射瞎一个蒙古兵的眼睛,然后对其余二人说,他不想浪费自己的箭,他们要逃便逃。那两个蒙古兵听到此话便弃他而去。灭里也是在多年后回到故乡,与蒙古亲王发生争执而死于对方的箭(那时蒙古已宽恕他的抵抗之罪)。他后来甚至成为一本名为《屠夫》的小说所极力塑造的英雄。
此书中有些只言片语的轶事值得玩味,比如提到忽必烈75岁高龄参加忽里台大会时头发全黑无一根白发,比如提及成吉思汗二子察合台的失落情绪及哈撒儿、帖木格两个弟弟的逆反之意(这些说法为秘史所没有,不过此书也只是点到为止,没有解释,没有多少情节),比如提及幼弟帖木格对建造宫殿的酷爱,再比如同父异母弟、骁勇善战的别勒古台中年以后有百妻百子,因纵欲过度而迅速衰老,等等。此书还收纳了成吉思汗在各种场合所讲的言论大约30段。常有震聋发聩之效,反映一代伟大征服者不凡的内心世界。
人之将逝时,对财富的感觉也许与平常不同,关于此,书中竟然写到了两位君王的故事。值得玩味。一个是成吉思汗。他卧病将逝之时西夏国君送来整箱珍珠以表投诚之意,他让每一个大臣但凡有耳孔者都领一串,结果群臣纷纷当场就在耳朵上扎眼,每人领到一串珍珠,但箱内仍余大量珍珠,成吉思汗便命人将之撒到帐外地上,让士兵抢拾,很久之后,人们还能从尘土之中找到遗失在地的珍珠。作者认为,这个伟大的劫掠者临终前对财富颇有看淡之意,不再计较。
另外还写到一位名叫马合谋的伊朗苏丹患病即将升天,临终前,他命亲信们骑上马,将全部财物,如珠宝、金钱之类及王室中的全部贵重物品,俊美的奴隶和心爱的女奴,全都摆在他面前。他从楼上看到这一切后,哭着说:“这些谋士,亲信,大臣,士兵,臣民,仆役,织物,布匹,宝石,珍珠和种种珍宝,全都丝毫不能减少我的痛苦,也不能延增我的片刻生命,那些拼命聚敛世界荣华富贵的人真是不幸啊!”说罢,他将这些财物全部赐给了在场的人。然后死去。
这些散见于浩繁叙事里的零星片语,反映着中世纪人们的一种真实存在状态,这些细节,给了宏大的历史叙事以几丝温柔和细腻。
前一篇:不被认同的忽必烈
后一篇:蒙古帝国历史上最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