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伊朗]志费尼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04年10月第一版
可读指数:

蒙古的《秘史》,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这段历史的源头,无数作家引经据典均引述这本书;而伊朗的《世界征服者史》,是成吉思汗西征生涯的主要史实来源,上自蒙古伊利汗国官修史书《史集》,下至各国学者林林总总的相关著作,谈到成吉思汗的西征时,均以它为最主要的来源。
著者志费尼本人和他的父亲,长期为蒙古汗朝服务,志费尼曾经担任伊利汗国一个大省的长官,并三次去蒙古首都哈剌和林朝见四大汗国的总汗蒙哥汗,在和林一呆就是一两年。后来在朋友的劝说下,开始为蒙古帝国作史,原书名定为《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本书是志费尼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在劳苦奔波的旅途中间,利用间隙时间著述而成。这本书并未写完,成稿的内容大约50万字。长期以来只有抄本传世。19世纪-20世纪之交,终于有西方学者将之移译成英文。它为我们打开了一道口子,得以窥视成吉思汗霸业最顶峰时的情景。
作为蒙古的行政长官,无疑要向着蒙古说话。不过作者与那个伟大的时代太近了,大量的事件他是目睹者甚至参与者。他的祖父曾为被成吉思汗打败的花剌子模苏丹摩诃末服务,他的父亲和他本人,又长期为伊利汗国旭烈兀的政府服务。因此志费尼笔下的蒙古入侵,显得那么逼真,生动。在为蒙古人将征服进行合理化的前提下,志费尼对蒙古军铁蹄之下的惨烈现实,有着深入的描述。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讲,志费尼无疑进行了大量客观的报道。他是一个优秀的记叙客观事实的记者。
这本书分上下册,共三卷,首卷记叙了成吉思汗的西征,以及窝阔台汗、贵由汗两朝的若干事件;中卷记叙了中亚大国花剌子模的历史,以及它的灭亡命运;下卷写到蒙哥汗的即位,以及蒙哥汗时代旭烈兀的西征。无疑,这第三卷并不完整。可能是作者厌倦了继续写作?或者其他原因?不可知。
志费尼长期是旭烈兀朝的宠臣,后来为政敌迫害,家道中落,但还未致死,在他的晚年,又遇到侄子对他的凶残报复,他可能死于因此引起的忧郁。
无疑,看过此书后才知道,拉施特的《史集》是多么倚赖这本书所提供的一手资料,以至于它在谈到成吉思汗的西征时,竟然是大段大段几乎逐字逐句的“抄袭”。关于花剌子模的战斗英雄扎兰丁,帖木儿·灭里的故事,《世界征服者史》提供了详尽的描述,《史集》几乎将其叙事精华全都借鉴过去,连叙事背后的感情,都是一致的。
我所看到的《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在宏大叙事的间隙里,偶尔谈到一些人物的个性风格,以及对财富的态度,已有惊鸿一瞥之效,而在《世界征服者史》里,作者对人世享乐的种种情态的表述更多,生的欢乐与死亡的痛苦,战斗的惨烈与纵欲乡里的缠绵,有着惊人的水火相溶之效。本来嘛,人生的两大主题,除了为命运而战斗之外,就是享受生活。任何一者荒废,都是不完整的生命。成吉思汗的战斗,为他及他的后代带来了不可思议的巨大财富,使他的族人、子孙实现了不可想象的奢华享乐——最终,他的子孙将在纵欲享乐中失去野蛮人的战斗意志与能力,从而失去他们曾经的拥有。而花剌子模苏丹则在对奢华享乐的迷恋中,失去了曾经有过的战斗意志,当蒙古人的铁蹄踏来时,他的意志彻底崩溃,最后居然在逃亡路上还以纵欲享乐的方式来暂时忘却自己悲惨的命运。他最终悲惨地死在一个孤独的小岛上。
作者将这部历史写得颇具警示效应。它也具有小说一样的悲剧氛围。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撰写而成的巨著中,无疑具有永恒的启示意义。
与激烈的战斗、屠杀、抢劫等悲剧性画面相比,本书有关窝阔台言行的描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前者已通过多种“克隆”作品让我不再那么陌生,而窝阔台的言行,作者花了大量笔墨,在共800页的书中,它竟也占了50页左右。而其详情,在此前看的书中,并未窥视到。如果说成吉思汗以一个伟大的征服者和入侵者留下万世争议之名的话,那么他的三子窝阔台,则将以一个豪奢无度、慷慨无边的财富继承人和世界皇帝形象,留下自己的印迹。
窝阔台继承成吉思汗的汗位后,连续5年,打开成吉思汗贮藏财富的仓库,广散其财。直到快要将其耗尽,才开始新一轮的征服与掠夺。从窝阔台的行为,可看出成吉思汗通过40年的征战,敛聚了多么惊人的财富。借窝阔台之口,他们拥有了比世界上所有皇帝的财富加在一起还要多10倍的财富。蒙古人掠夺来的财富在短短几年间,使全世界的商人都奔赴意味着发财机遇的“东方”,并且无数商人或者普通旅游者都在蒙古实现了暴富的愿望。窝阔台在草原上新建的都城哈剌和林很快成为当时的世界繁华都城。
成吉思汗本人虽然是不可思议的巨大财富的敛聚者,但很显然,他自己并未从这些财富中获得太多的享受,他的时间和精力主要花在了战场上,他的一生都难得有几年休闲的时光。他将遗产留给了自己的家人和子孙,窝阔台作为汗王,继承的是作为国家金库的部分财富。也许是前半生随父亲征战四方,他当汗王后,对征战之事产生了厌倦情绪,他虽然发动了第二次西征,但主要由他的弟弟及战将们去执行,他仍旧坐在都城和林里,整天过着奢华放纵无忧无虑的生活,一年至少花4个月的时间专门进行游玩、宴饮,整天莺歌燕舞,饱灌黄汤,美人缠绕。
他把享受活着时的时光看得比征战霸业重要。他通过广散钱财、广结人心、广纳商贩的方式来团结天下人。他是一个从不让求助者失望而归的皇帝。如果一个穷人赶了3000公里的路来向他求500个银元,他会给对方1000个银元,因为他觉得对方在回家的路上还要消耗大量的盘缠,如果只给500,那他回家后所剩无几,目标没有达到,会产生失望的。
志费尼在他的书中大量记叙了窝阔台的言词及他的行为。他的言行颇像《一千零一夜》里的传奇帝王。让会人睁大了眼睛,看到一个如此豪奢且理念不凡的皇帝。故事数量如此之巨,以至于我看得眼皮都有些发麻。这些故事都反映了一点:窝阔台如何视钱财如粪土,如何急人之所急,应人之所求,慷慨无私大量赐福于民间,不管是真诚的、还是带有欺诈意图的求助者,他一慨满足对方求助的愿望。任何商人运来的货物,他一概以高于货价的价格收购,尽量这些货物他可能完全用不着,事后又都赏赐给他的族人,或者大臣,甚至是百姓。
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过度大方的败家子型的财富继承者。他认为贮存的财富毫无意义,自己一生再怎么奢华享用也享用不尽,不如将它散给那些需要它的人,让人们因此获得美好生活,并感念他的恩德,他也可以因此流芳百世、英名永存。
当然,这个败家子拥有两大前提:一是他拥有可以任意支配的巨大财富,这些财富是抢来的,因此他心里不会觉得应该多么珍惜;二是他从征战的前半生中继承而来的不是嗜杀的本性和征服的欲望,而是享受生活、帮助他人的理念,他自己拼命享受,也赐给别人享受生活的条件。
窝阔台,应该是蒙古帝国历史上最幸福的人。他没有他爹那么多的早年痛苦,仇恨,以及“革命未成身先逝”的遗憾,他顺利地继承了汗位,没有像他的后代那样出现兄弟互相争夺和厮杀的情形。他有享之不尽可以任意挥霍的财富,他的后半生里的每一天,都是在享受生命,纵情欢乐。他令天下人都对他感恩戴德,谈论着他的美名,期待着见到这个了不起的君王。
还有,他并不傻。他可以自愿接受一些欺骗。但他的言行表明他绝对是一个豁达大度而内心清晰的智者,一个充分替他人着想的仁者。
无疑,他的身份条件和履历,很少有第二个人能够具备。不过即使具备了,也很难达到他的那种境界。
在他的身上,甚至带有几分老子和庄子的“道”的色彩。
道,是真正的幸福人生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没有道,再多的财富,再多的纵欲,还是会让人感到人生是苦海。道,也为人生确定出一个基本的底线,一个供自己遵守、也刻画出自我本质的底线,它不会让人生在荒唐中沉沦。
但悟道,实在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