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被认同的忽必烈

(2006-04-04 09:46:08)
不被认同的忽必烈
 
书名:蒙古帝国史
作者:[法]雷纳·格鲁塞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1989年8月第一版,2005年7月第7次印刷
可读指数:不被认同的忽必烈
 
 
  2000年来,游牧对耕地的劫掠,及耕地对游牧的反攻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大多数时候,游牧对耕地表现为小型劫掠,但偶尔,它也会表现为大型的入侵与占领。当耕地文明国家足够强大时,游牧的劫掠就象是巨大躯体上的小疾,而当耕地文明国家内部出现巨大的腐败及疾病时,此时,游牧的劫掠将可能上升为致命的打击。
  成吉思汗的事业,只不过是延续了数千年的游牧劫掠耕地现象的又一次范例而已。在此以后,还有一次大型范例,便是女真满族入侵中原,建立满清王朝。
  而努尔哈赤远远无法与成吉思汗相比的地方在于,后者的征服事业,震惊了世界,这个游牧民族的野蛮人,竟然让他自己及他的后代,在短短数十年间,成为世界的主人。
  一方面,除了成吉思汗天才般的个人素质,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所在的草原周边的耕地文明国家,普通积弱,病入膏肓,成吉思汗,赶上了世界历史上一个极佳的时机,缔造了个人的霸业。
  以上判断,出自法国东方史学家格鲁塞《蒙古帝国史》。除他那本着眼于个人的《成吉思汗传》,这本以蒙古帝国为叙述分析对象的历史书,表现了更多的学者视角。不仅将这段历史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时空上加以考量,而且在引述历史材料的同时,对材料本身的权威真实性也时时表现得警惕。历史研究,就是对所存历史材料的证实与证伪,并提炼出新的判断;当材料无法被证实或证伪时,历史就成为有赖于材料真实程度的假说。
  研究蒙古历史最大的缺憾在于,首先历史原始材料数量比较有限,其次最权威的几份材料,几乎无一例外是为当朝服务的历史学家所撰,比如中国的《元史》,蒙古的《秘史》,波斯的《志费尼书》(也称《世界征服者史》)、《拉施特书》(也称《史集》),史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不能不打上一定的折扣。
  《蒙古帝国史》作为一本历史书,对于具有一定的蒙古史知识的人来说,是一本不难看懂的书籍。它还可以带你思考,在一些将史料简单化处理的书籍里,那些言之凿凿的事物背后,还有一些什么样的疑惑或者可能。
  成吉思汗作为帝国的开创者,就像每一个帝国创业者一样,希望自己的基业能够传之万代,但也本能地忧虑:过于庞大的帝国有分裂的可能,数量众多的子孙会互相争夺与攻伐。这一命运未能避免。到了成吉思汗孙子辈的时代,蒙古帝国版图就开始四分五裂,原先的对外征服战争开始让位于孙子间的互相争夺。蒙古帝国作为整体较好得到传承的是成吉思汗之子窝阔台汗时代,及孙辈中的贵由汗(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之子)和蒙哥汗(成吉思汗幼子拖雷之子)时代,在窝阔台和蒙哥手上,还分别进行了第二、第三次西征,第二次西征为俄罗斯汗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第三次西征为波斯汗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窝阔台与蒙哥汗之间的贵由汗,是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评价,格鲁塞认为他有政治家头脑,而杰克·威泽福德认为他武断嗜杀,不过他是位短命的统治者,在位不到2年即亡。
  蒙哥汗逝后,汗位争夺战开始。争夺最凶的是拖雷的两个儿子忽必烈及阿里不哥。他们两位几乎同时自称汗王。忽必烈据戈壁以南的蒙古领土及中国领土,是一位汉化的蒙古亲王,而阿里不哥据有蒙古的祖土,受到蒙古家族的拥戴。双方最终只能通过兵戎相见一决雄雌。富于谋略、胸有块垒的忽必烈是最终的胜者,阿里不哥向其投降。
  尽管忽必烈在中国历史上位置极其重要,但就蒙古而言,他从来没有获得过全体一致的拥戴,就算他使汗位竞争者、自己的弟弟阿里不哥最终屈服。他更多是作为中国的统治者、一位极力推行汉化政治的蒙古族皇帝而赢得盛名,他的最大武功是征服南宋帝国,并赢得元朝最初几十年的鼎盛发展。当忽必烈征日本、征南亚诸国时,人们不再将他看作一位蒙古征服霸业的继承者,而更多将他看成一位中国皇帝。阿里不哥之后,又有一位窝阔台系的亲王海都,在北方不断兴乱作对,与忽必烈展开了长达二三十年的地盘争夺。海都尽管最终未成功,但在长期的争夺中,海都也多次团结了诸多蒙古势力,占得了上风,这种争夺与内耗,极大损伤了双方的元气。
  而在忽必烈以合汗名义进行统治期间,他也没有得到过远在俄罗斯的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系后人、或者远在波斯的亲兄弟、拖雷之子旭烈兀及其后人的认可。
  如此说来,对于中原而言,成吉思汗只是一位征服者,而忽必烈则既是一位征服者,同时待其征服完成以后,又是一位施行统治并取得了诸多政绩的皇帝。但忽必烈身上的中国印记,已然大于他天生的蒙古身份与联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