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年大港--泉州

(2010-05-19 01:12:31)
标签:

泉州

花灯

面线糊

开元寺

洛阳桥

清静寺

旅游

分类: 文化旅游
《马可波罗游记》中有一段描写,「宏伟秀丽的『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货物堆积如山,繁荣的景象难以想象」;他所记述的「刺桐」也就是的泉州。五代十国时期,节度使刘从效扩建唐朝开元年间修建的泉州城,并且在城里城外大量种植自东南亚引进的刺桐树,因此泉州别称「刺桐城」。在古代的西方海图与航海典籍之中,一直以「刺桐」称呼泉州。虽然我祖籍泉州,惭愧在来到泉州之前,却对它几乎一无所知。
 

http://s4/middle/594deb8dx86e101512533&690

刺桐花,泉州曾经栽满刺桐树,又称为刺桐城
 
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道路与今天大不相同,这些贸易道路之中最著名的就是汉朝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不过近代研究发现除了丝绸之路之外,还有一条比它更早的贸易道路,它就是号称「南方丝绸之路」,从四川通往印度的「蜀、身毒道」;此外还有一条形成汉朝、发展于三国、隋朝,繁荣于唐、宋的古老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由于福建、广东一带与中原的交通不便,自古就有往海上发展的倾向,海上丝绸之路正是因此而形成。这一条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是丝绸,所以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逐渐成为主要的出口货物,因此也叫作「瓷器之路」。
 

http://s14/middle/594deb8dx86e107a46aed&690

泰兴号古沉船打捞起来的德化瓷,德化窑的白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宗货物

泉州,自唐朝开始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发点之一。当时的泉州可以说是中国东南沿海最大、最繁荣的商港。当时从泉州出口的货物最主要的就是瓷器,因为瓷器特别怕碰撞,沿着丝绸之路运输损耗率太高,所以渐渐的瓷器的出口转移到海上丝绸之路,走海路以船只装运。当时泉州附近,以烧制白瓷闻名的德化,正是贸易瓷的生产重镇。1987年在广东阳江东平港外海发现的南宋年间木质古沉船「南海一号」,就是从泉州出发,载满瓷器前往东南亚各国的贸易货船。
除了从中国出发的货船之外,泉州也聚集了从东南亚各地甚至远自阿拉伯半岛前来贸易的各国商船,这些远道而来的商客带来各种珍奇的货物在泉州销售,然后满载中国的丝绸、瓷器回到她们的国家。可以想见当时的泉州「缠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东南亚各民族,甚至阿拉伯人、印度人、欧洲人……穿梭来往,来自各国的珍奇异宝琳琅满目,不愧是当时东方最大、最繁荣的国际商港。
 

http://s7/middle/594deb8dx86e110dd68a6&690

泉州古民居带着浓厚的闽南建筑特色
 
今天泉州所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绝大多数与当时泉州的国际贸易与交流密切相关,包括回教的清静寺、印度教寺院的遗迹、各种受东南亚、欧洲、中亚风格影响的建筑、美食……,「泉州」正是海上丝绸之路辉煌历史的最佳佐证。
阿拉伯建筑──清静寺
初次看到这座寺院的人一定会大吃一惊,惊讶的不是它的建筑形式,它是一座典型中亚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去过中亚、中东一带的人一定都看过;吃惊的是自回教传入中国之后,回教寺院建筑很早就逐渐中国化,但是这样一座纯粹的中亚回教寺院建筑竟然会出现在泉州,而且是公元1009年(北宋大中祥符二年)时候的泉州。
 
http://s5/middle/594deb8dx86e12b4133d4&690清静寺的建筑是纯粹的阿拉伯风格
 
泉州清净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阿拉伯式清真寺,当时经常往来泉州与中亚的阿拉伯商人不仅在泉州设立商号,有些干脆就在泉州定居,他们不仅带来了中亚回教民族的生活习惯,同时也带来了她们的传统宗教信仰。
泉州有句老话说「苏家的鼻子、丁家的胡子」,就是因为当时来自中亚、中东一带的回教民族大多以“丁”、“金”、“蒲”为姓,尤其姓丁的人数最多,他们的大胡子特别显眼。苏家则是北宋哲宗的宰相,天文学家、药物学家「苏颂」的后裔,由于苏家许多代与中亚中东民族后裔通婚,所以胡子特别浓密。元朝时阿拉伯民族商人在泉州势力庞大,担任泉州市舶司(管理对外海上贸易的官员)长达三十年的蒲寿庚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千年之后,泉州的阿拉伯后裔仍然信奉回教,并且保持回教的生活习俗。
 

http://s15/middle/594deb8dx73e34fde65fe&690

礼拜大殿──「奉天坛」的遗迹
 
回过头来说说这座清真寺,清静寺的原名是「艾苏哈卜清真寺」,主要建筑包括大门、奉天坛、明善堂……等。虽然寺内的建筑大多损毁,只剩下大门与礼拜大殿的墙面与地基,但是仍然可以看出当年的宏伟壮观。
来到清静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约二十公尺高、五公尺宽的巨大门楼,门楼以青、白花岗石砌成,是一座三层穹形顶拱门,分为外、中、内三层,在外、中两层的上方都有青石砌成的圆形穹顶,门楼上嵌镶阿拉伯文浮雕石刻。
 
http://s2/middle/594deb8dx86e127633601&690高耸的大门分为内、中、外三层
 
今天仅存的大殿,称为「奉天坛」,占地面积约六百平方公尺,门楣雕刻着阿拉伯文《古兰经》,大殿四壁以花岗岩砌成,巨大的窗户使得殿内非常明亮。墙中凹入的部分是当年礼拜大殿的讲经台,墙壁上典雅的阿拉伯文石刻,全部是《古兰经》经句,完全呈现公元十世纪前阿拉伯地区回教礼拜大殿的建筑型态。据说这座大殿原来有座巨大的圆顶,不幸在1607年的大地震中坍塌,殿内的设施和圆顶的遗物仍然埋在大殿地下。
 

http://s8/middle/594deb8dx86e131c17747&690

奉天坛以厚重的花岗岩砌筑
 
一千多年间,清净寺经过数次修缮、并且勒碑为纪。现在寺里还有不少历代遗留的汉文和阿拉伯文石刻,其中最珍贵的是寺北墙壁上、公元1407年明成祖颁发,保护回教徒和清净寺的《敕谕》碑刻。这座充满异国风情的古老回教建筑,让我对泉州的印象完全改观,原来泉州不只是闽南文化的重镇,更是一个充满国际色彩的大贸易港。
 
五代唐风──泉山门
发现这座城门完全是个意外,随意搭上公共汽车,终点站下车处竟然有一座古朴的城门;远望这座城门,有点日本京都城门的味道(所谓的唐风),加上它的门洞不是拱顶而是方顶,看起来有点像唐朝时期长安城门的感觉。
 
http://s4/middle/594deb8dx86e139e601a3&690泉州的北门泉山门,有点日本建筑的味道
 
这座「泉山门」正是泉州城最古老四座城门之中的北门。根据考证,泉州城有子城与罗城,罗城是公元906年(唐天佑三年)王审知(原本是黄巢的部属,后来被唐朝招安)所修筑,但是子城却是在公元758年(唐肃宗干元元年)之前就已经存在。
这座城门是泉州继「朝天门」、「临漳门」之后,修复的第三座古城门,复建的泉山门按唐末五代时期的规制设计,成为古城泉州的另一景观。
 
http://s7/middle/594deb8dx86e13f7dedd6&690泉山门的方型门洞带有唐代古风
 
从泉山门到朝天门的北门街,据说形成于唐末,繁荣于宋朝。当时过往泉州的官民、商旅以及泉州集散的各种货物,大多出泉山门、北门街、朝天门,翻过朋山岭,经河市、马甲、转白虹山到仙游、永泰再到福州,此条道路被称为「福州大道」。可以想见那时的泉山门附近必定是车水马龙、摩肩接踵。直至明宣德年间,洛阳桥增高改建,方便了南北旅人跨越洛阳江,北门交通要道才逐渐被东门替代。
 
名震寰宇──洛阳桥
这座桥横跨泉州东北边的洛阳江口,是过去泉州对外的交通要道。据说当时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汹涌」,只能靠渡船过渡,每逢大风或是大潮,常常翻船,为了祈求平安过渡,就把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因此桥也称为「万安桥」。修建于公元1053年(宋朝皇佑五年)的洛阳桥,由当期的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历时七年才修建完成;以庞大的工程规模与高超的造桥技术名震寰宇。
 
http://s1/middle/594deb8dx86e143b7b730&690中国四大古桥之泉州洛阳桥
 
根据纪录,洛阳桥落成时长1200公尺,宽4.5公尺,有四十六座桥墩并有七亭九塔点缀其间,桥的南北两侧还种植着七百棵松树。洛阳桥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梁式大石桥,也是世界首创采用筏型基础的桥梁。建桥九百多年以来,先后修复十七次,现存的洛阳桥长742公尺、宽4.5公尺、高7.3公尺,有四十四座船形桥墩、l座石亭、7座石塔。
建桥当时洛阳江潮水湍急,河底淤泥深而且软,桥基屡屡被大水摧毁。于是造桥工匠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重新认识的地基施工法-「筏形基础」;沿着桥的中线抛置大量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建造能够抵御水流的船形桥墩。同时利用潮差,以船只运载将一条条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架在桥面上。
 
http://s15/middle/594deb8dx86e149be1d9e&690洛阳桥的桥基与桥墩建筑都是世界第一的创举
 
最让人叹服的是,桥基与桥墩完工之后工匠们就开始在桥下大量养殖牡蛎,利用牡蛎的快速生长繁殖,以及牡蛎壳的强大附着力,把桥基石和桥墩石层层包裹,凝聚成牢固的整体。这是世界上笫一个把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工程的创举。今天「筏型基础」、「种蛎固基法」已经在海岸造桥工程上被广泛采用。
泉州「洛阳桥」与北京「芦沟桥」,河北省赵县「赵州桥」,广州潮州「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确实名不虚传。
 
印度教遗迹──开元寺
泉州是一座拥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的名城。早在唐宋时期,它就是东方重要的通商港口,来自世界各国的商人、学者、传教士给泉州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宗教遗迹和历史建筑。泉州曾经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摩尼教,七种宗教并存,所以泉州也有宗教博物馆之称。
 
 http://s16/middle/594deb8dx86e15842ea0f&690泉州开元寺大殿后面柱子上雕刻的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
 
开元寺,是泉州的古寺之一,修建于公元 687年(唐武则天垂拱三年),今天的建筑虽然今天开元寺的建筑是民国十四年修建的,但是其中有许多石质构件还是唐朝的原物,尤其是天王殿的石柱,上下细中间粗,正是典型的唐朝梭子柱。天王殿著名的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出自南宋大儒朱熹的手笔,书写者正是一代高僧弘一法师。
开元寺本身已经是闽南古老的寺院,不过让它更为著名的却是大雄宝殿后方两根非常特别的石柱。今天的开元寺大雄宝殿是公元1637年(明崇祯十年)的遗物,又称为「百柱殿」,设计之初全殿原本要树立一百根柱子,后来因为安置佛像的需要,采用减柱法设计,成为只有86根柱子的大殿。公元1637年将其中木柱全部换成石柱,百柱殿的柱子形式丰富,有宋、元、明各时期的圆柱、方柱、梭子柱、蟠龙柱……等。
 
 
尤其是殿后廊檐那对辉绿岩石柱,雕刻着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图案。它与殿前站台须弥座束腰处的辉绿岩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同为修殿时从已经毁坏的元代印度教寺院移来,出现在佛寺中确实相当特别。
开元寺大拜庭两侧相距约200公尺的八角五层仿木结构石塔就是泉州东西塔,它是开元寺的重要文物。东塔本名「镇国塔」,公元865年(唐咸通六年),公元1238年(南宋嘉熙二年)改建为石塔。石梁与梁托以榫眼接合,大大加强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的花岗岩纵横交错迭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重达一万多吨的建筑物虽经历七百多年的风霜雨露仍巍然不动。西塔本名「仁寿塔」。公元 917年(五代梁贞明三年)王审知由福州泛海运木来泉州建造此塔,公元1228改建为石塔,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
 
http://s10/middle/594deb8dx86e163ae1459&690大殿须弥座束腰处的狮身人面像也是印度教寺院的遗物
 
泉州开元寺石塔是中国古代石构建筑的瑰宝。从石塔的建筑规模、形制和技艺等方面来看,都称得上精妙绝伦。
 
泉州花灯
泉州花灯,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元时期,一直延续至今,是南方花灯的代表。传统的泉州花灯以制作工艺分为三类:
彩扎灯:花灯工匠用纸捻将竹篾绑扎成灯的骨架,再把裁好的纸或绸布喷水绷紧粘贴在骨架上,贴上花边,描上图案。挂上丝穗就是彩扎灯。
 
http://s11/middle/594deb8dx86e17566813a&690精美的扎彩灯完全手工制作
 
刻纸灯:这种灯的创造者是泉州刻纸大师李尧宝,这种花灯不用扎骨架,这座灯全部用刻好图案的纸板拼装而成,所以叫作刻纸灯,李尧宝还在这些镂空的图案内镶上玻璃丝,创造出精美绝伦的刻纸料丝灯。
 
 
针刺无骨灯:这种灯的图案是用钢针在纸上密密麻麻刺出来的(有点像针笔点画),光源从针孔中透出,显得玲珑剔透、灿烂夺目。
 
http://s10/middle/594deb8dx86e17d11b819&690泉州传统的针刺无骨灯
 
不过现在泉州制作的精美花灯已经把这三种工艺融会运用,制作出更为精制美观的现代花灯。泉州花灯以她独有的刻纸、针刺工艺和料丝镶装技艺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面线糊
没吃过泉州的面线糊之前,心想它应该跟台湾的面线糊差不多。一试之下才知道两者差别相当大,比较之下,泉州的面线糊显得精致很多,虽然也勾欠,但是要清澈见底。
制作泉州面线糊首先要吊汤,一般用干虾米、猪骨分别吊汤,用纱布袋包好干虾米,放入清水中煮半个钟头,捞起虾米包,汤汁过滤之后备用。锅里倒入吊好的猪骨汤和虾米汤,然后把鱼肉拆碎放进去烧开,再将稍微捻碎的精制面线放进去同煮;调好味道之后再用蕃薯粉调水勾欠,并且不停的搅打直到面线浮起、汤汁成糊状。
 
http://s3/middle/594deb8dx86e18733f922&690泉州面线糊也叫做银丝面线糊

煮面线糊火候特别重要,必须糊而不烂、汤汁清澈精莹。面线糊通常是当成早餐,上桌前还可以随食客的口味加入蚵、蛏子、淡菜、虾仁……等各种海鲜,或是处理好的猪大肠、猪血……等,更加美味。上桌时再洒上葱花、白胡椒粉,加上油条一起食用,不愧是泉州著名美食。
 
肉粽
泉州的肉粽也相当有名,不过它跟台湾的肉粽就很像,尤其是同样以大锅沸水煮熟的南部粽。应该这么说,泉州肉粽里面所包的内容,以及粽子的口味跟北部粽很像;但是做法却像南部粽,比较软糯。
 
http://s8/middle/594deb8dx86e18afedc47&690泉州粽子的口味类似台湾的北部粽
比较不一样的是吃粽子时候的蘸料,传统的海山酱(甜辣酱)还是有,不过多了一种调稀、微甜的芝麻酱可供选用。至于浇上芝麻酱好不好吃,只能说见仁见智,各有所好。现在泉州的粽子也推出新品种,包括标榜健康取向的杂粮粽、颜色独特的黑米粽,让食客有更多的选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