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天坛北京祭天古建筑文化旅游 |
分类: 文化旅游 |
光绪十五年八月二十四日,雷雨交加的夜里,北京天坛祈年殿不幸被雷击中起火(按當時的解釋不外乎老天爺生皇帝的氣了),据说当时北京城南弥漫着芬芳扑鼻的檀香味;这不是神迹,而是因为祈年殿的梁柱全部都是當時价格几乎等同于黄金的珍贵沉香木。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的地方,这座特别的建筑物位于北京城南端,东西长约1,700公尺,南北宽约1,600公尺,总面积约272万平方公尺,相当于紫禁城的四倍左右;布局严谨、结构奇特、装饰华丽,是中国现存最精致的古代建筑群,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http://s12/middle/594deb8dt82d361570e9b&690
祈榖坛上的祈年殿是天坛的代表建筑
天坛有内外两层围墙,北墙是圆弧形,南墙与东西墙直角转弯呈方形。这种南方北圆的结构,通称“天地墙”,象征古代“天圆地方”的思想。从南面正门──“南门”进入天坛,穿过砖石砌成,高出地面一公尺左右的神道,映入眼帘的首先是笼罩着神秘气氛的圜丘坛,再往北是皇穹宇,最后到达祈年殿。中轴线的这一组建筑都是为了祭天而兴建的祭祀场所,带有浓厚的宗教意味与神秘气氛。
http://s5/middle/594deb8dt82d3a00860d4&690
神道宽阔笔直
http://s8/middle/594deb8dt737b8a845457&690
带着神秘气息的圜丘坛与棂星门
建筑物周围则是浓密的苍松翠柏,天坛面积极大,相较之下建筑物占地极小,周围种植着整片的松柏林,据说深绿色在古代表示崇敬、追念和祈求之意,这也是在坛、庙、陵寝种植松柏的原因,据统计天坛的百年古柏共有四千株以上。
http://s14/middle/594deb8dt82d38bb6d4cd&690
圜丘旁边焚烧祭品用的燎炉
天坛的代表性建筑首推祈谷坛上的祈年殿。这座圆形大殿高33公尺,直径24.2公尺,宏伟壮观,曾经是北京最高的建筑;台湾阳明山中山楼的屋顶就是模仿祈年殿。
祈年殿初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原址本来是宽12间的长方形大殿──“大祀殿”。嘉靖皇帝下旨拆除大祀殿,并于在原址上建成三重顶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瓦,象征天、地、万物,称为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重修时将大享殿更名为祈年殿,更换为金顶蓝瓦。北京古建筑中有著名的四宝,祈年殿沉香木梁柱正是其中之一。
http://s10/middle/594deb8dt82d387860a09&690
为了防火灾,烛台都罩上铁丝网
祈年殿是一座宏伟而又极具民族风格的建筑,鎏金宝顶、三层出檐的圆形攒尖式屋顶,覆盖着象征“天”的蓝色琉璃瓦,层层向上收缩,坐落在汉白玉基座(祈谷坛)上,色彩对比强烈而和谐,上下形状协调而活泼。它的外部是三层高阁,内部则是层层相迭的穹顶,全部采用木结构,象征天上“二十八宿”的二十八根大柱支撑整个殿顶。其中内外楹柱各十二根,代表十二个月与十二个时辰,中间四根楹柱叫“通天柱”或“龙井柱”,高18.5公尺,大头直径1.2公尺,古镜式柱础,沥粉堆金的海水宝相花柱身支撑着殿顶中央的“九龙藻井”。
http://s10/middle/594deb8dt82d36cd71359&690
祈年殿里供奉皇天上帝
除了圜丘坛、皇穹宇和祈谷坛之外,天坛还有两组与众不同的建筑—斋宫和神乐署。
斋宫实际是一座小型皇宫,专供皇帝祭天之前斋戒时居住;皇帝为了对苍天表示虔诚,致祭前一天必需由皇宫来到天坛斋宫住宿,不饮酒,不玩乐,修心养性,等待典礼举行。
斋宫在祈谷坛的西天门内南侧,殿宇面向东方,有两道护城河围绕,安全措施非常严密。第一道护城河里面是一圈面向外的回廊,这是侍卫人员巡逻站岗用的,院内还有另一道护城河以及围墙围绕,穿过两道严密防线才能到正殿。斋宫正殿以砖石圆拱支撑、没有梁柱,是典型明代“无梁殿”做法。殿前左侧有一座石亭,斋戒时安置缄口铜人一座,含意是不发一言安心斋戒。
神乐署隶属礼部太常寺,是负责祭祀时礼乐演奏的官署。它是常设机构,拥有数百人的乐队和舞队,平时排练、祭祀时负责礼乐。署衙在外坛西侧,与斋宫隔墙相邻,是标准的衙署建筑。
声音的魔术师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公尺,厚0.9公尺,直径61.5公尺,周长193.2公尺。墙壁用磨砖对缝砌成,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光滑平整,所以对声波的折射也十分规律。两个人分别在东、西配殿后侧贴着墙站,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传到一、二百公尺外的东配殿后墙,无论说话声音多小,对方也能听得清清楚楚,所以称为“回音壁”。
http://s4/middle/594deb8dt82d3730b9223&690
天坛著名的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围墙
三音石:皇穹宇殿门外是一条由大石板铺成的甬道,站在甬道第三块石板上,敝开殿门,将全殿窗户紧闭,使殿门到殿内神龛之间没有障碍物,然后面对殿门说话,就可以听到清楚的三次回声,而且站在殿外任何地方都够听到。由于这声音是在供奉“皇天上帝”的建筑里发出来的,而且回声很清楚,因而就有“人间偶语,天闻若雷”的传说。所以这块石板又称“天闻若雷石”。
http://s4/middle/594deb8dt82d382aa9293&690
皇穹宇位于圜丘坛与祈谷坛中间
阳数之最
圜丘台中心是一块圆形的大理石板,称作“天心石”。祭天时,在坛台中央的天心石上供奉着皇天上帝牌位,外面支搭蓝色缎幄帐,象征皇天上帝居住在九天之上。
从天心石向外围以扇形石铺设。上坛共有九个环,每个环的扇形石数目都是“九”的倍数。第一环的扇面石是九块、第二环十八块、第三环二十七块,……以此类推。三层祭坛共有三百七十八个“九”,合计用扇面石三千四百零二块。
http://s6/middle/594deb8dt82d37b3ebef5&690
圜丘中心点的天心石,周围的扇型石版都是九的倍数
站在圜丘台中间的天心石上轻声说话,回声立即从四面八方传来,好像众人齐声复述,这种现象是从天心石发出的声波传到四周的石栏干,并且迅速从四周反射回来;圜丘坛的半径短,所以回声很快。因此圜丘坛中心的天心石又称为“亿兆景从石”。
http://s15/middle/594deb8dt82d3772660de&690
天坛拥有四千多株郁郁葱葱的百年古柏
古代中国认为天属阳,地属阴,奇数属阳,偶数属阴。圜丘之所以都用奇数去构筑,就是因为它们都是阳数。最大的阳数是九,九代表最大、至高的意思。圜丘在建筑设计中使用奇数,而且反复使用“九”的倍数,正是中国古代建筑师对这种概念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