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传媒感悟 |
此文写给在大学中从事传媒教育或正在进行新闻学习的人们,希望能用这个系列文章改变一些传媒教育的现状,让学生们更能适应即将到来的新闻工作
新闻教育研究(二):新鲜新闻教学
潘燕辉
写了上一篇文章后,有朋友问我为何对新闻教育感兴趣,其实也不算不务正业。因为我本来就是内容工业化流程的拥护者,从2000年开始尝试和研究,应该可以算是大陆这边的先行者。内容工业化流程的精髓在于让一个非常一般的记者(其实也就是比较差的)在合理的流程下也能得到70分。在这个流程下,当这个记者本身的能力增长之后,稿件水平自然也就能跟随增长。而这个关键部分和新闻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自然对这方面也会有所涉及。
在很多次尝试后,已经建立了一套这样的系统,大体由几个部分组成:新闻来源建立与分享系统,新记者培训系统,正式记者工作流程,学习型组织,绩效考评等等。不同的媒体在运用的时候会有很大的不同,因为这套流程的针对性越强,才会越有效。
根据这套系统,我在想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些课程,或者说增加一些新鲜课程,让新闻教育能够起到实质的作用。当然,前提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职业新闻人。
一,让每一个学生在大学就成为职业新闻人,将课堂变成选题会,评稿会
事先确定好一家媒体,明确好媒体的类型,定位,写作的要求
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把第一堂课(至少2个小时,可以分成两堂或更多)变成选题会,每个小组提不同的选题,同时大家进行讨论。选题的来源必须建立在之前的资料收集和初步采访的基础上。每提出一次选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判断如何运作成文章。在讨论中解决所有学生针对选题的实际操作问题。然后分头准备和采访,写成文章。基本上一周一堂课的话,第一堂过选题,后三堂写稿。要求每个月做完一篇稿件。在做文章的过程中解答所有学生在写作中的问题,纠正每个学生的写作问题,将正式稿件的要求与习惯灌输给每个学生。比如如何让自己的文章更动人,如何写开头和导语,如何确定题目,如何联系采访对象,如何采访,采访中的问题等等,一切都建立在真实的模拟中。
一个月后,每组学生都能完成一篇文章,进行文章的考评,也就是评价(之前的两堂课其实也在进行文章的分析,不过更侧重文章形成过程的分析与解读,比如针对如何采访)。然后更换一个媒体,比如第一个月是某份日报,第二个月可能就是财经类杂志,第三个月可能是时尚类周报,让学生掌握各种写作技巧和方式。因为真正具有丰富媒体经验的才知道,不同类型媒体的写作技巧很多是可以互相借鉴的。能够写不同文体,融合各家之长的记者才真正优秀。过几个月后,将小组打破,变成个人的形式。
毫无疑问,这个课程对老师的要求很高,因为老师必须是对内容有全面理解的人。虽然我们可以请不同媒体类型的记者来代课,但是这样难以形成系统,而且记者的时间不好控制,并且普通的记者并不能很正确的判断文章,否则就不需要编辑和主编了。
另外,在提高采访效率或者选题质量的时候还有很多技巧,比如如何寻找选题?在我以前设计的内容工业化流程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锻炼,就是训练选题的思路。曾经在一间屋子内,5个人成功找出100个有严格相关限制的选题(比如必须是屋子内部的物体引发的选题等,会设置很多条件和限制)。这些技巧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教学才能累积。
在这种课程训练下的学生,基本在大学时期就已经拥有最少2-3年的工作经验,并且写了数十篇的高质量文章,已经养成非常好的工作习惯。而最宝贵的是他们每个人拥有的都是同班几十个同学所一同拥有的经验,他们所见识过的写作中出现的问题也是几十个同学一起发现的问题,将是普通个人学习者的几十倍成果,这就是群体学习的效应(这也是内容工业化流程中学习型组织的重要精华,有很多技巧和制度可以有效的达成这个目标)。并且他们还拥有横跨若干类型媒体的写作经验,这些东西即使社会上优秀的记者也没有多少能作到。
这个课程听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很复杂,这里没必要多说了,有兴趣研究的人可以和我联系。
panyh@vip.sina.com
下一篇:媒体经营管理教学之一:沙盘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