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小父母溺爱,25岁的我不知如何处世?

(2011-08-10 11:42:14)
标签:

少儿

教育方式

压力源

接受

溺爱

杂谈

老师您好:我是一个留学生, 在国外几年, 从离不开父母的“小孩子”,渐渐的学会自己去生活,去照顾自己. 同时留学的经历也让我有了更多的对自己的认识.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是一个爱哭的孩子, 一旦受到了一点委屈, 就会忍不住落泪,特别是父母在身边的时候, 这种依赖感就是愈发的强烈. 平时母亲对我管教的比较多, 说是管教, 现在来看是有一些”溺爱”的成分在里面, 有些事情会让我由着性子来, 而当我做错事情的时候, 很少给我讲出道理和原因, 只是对我斥责. 小的时候不觉得,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自己慢慢地步入社会, 才发觉父母的教育方式没有让我掌握到适应现在社会一些基本能力.我并没有埋怨我父母的意思, 因为他们的教育方式当然也是受到了家庭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 而且对我也是疼爱有加, 尽到了其最大努力. 但是说到另一面, 现在逐渐要步入社会的我, 却会因为一些已经养成的习惯, 而让我在遇到问题或是困难的时候感到不自信, 面对困难有些畏缩或是不知如何是好, 而且有时候不是很懂得灵活的处理问题. 除了社会经验不足的因素, 对于我自身的自信心的挖掘, 希望老师能给我一些建议. 我不觉得自己比别人差, 甚至有些方面有一定的才能, 我很希望能把我内心的那部分动能给挖掘出来.

 

回复:

 

你好!

 

感觉到你虽然25岁了,但是对父母还是有很多的情感纠结,你说,父母的教育方式,让你养成的一些习惯,在遇到问题时候感到不自信,甚至不是很懂得如何处理问题。

心理学有建议:青少年处理问题首要的是接受父母,进而接受自己的问题。接受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前提。我们要认识到:这个世界上只有没有孩子的父母,没有没有父母的孩子。父母给了孩子生命,这就足够了;有了生命的孩子,就具备了生活成长的能力。父母没有给到孩子的其他所有的需要,孩子可以从别的地方得到;父母只能根据自己当时的条件和认识,给予孩子那份当时的生活感受。但是,无论怎样的生活,对孩子都有意义,父母不欠孩子的。每个孩子都应该接受父母,也可以接受父母。接受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前提。

如何接受父母?这个可以通过行为训练。先深呼吸放松。想象父亲站在你左前方,母亲站在你右前方,在心里(或说出声音):爸爸妈妈:你们我是唯一的父母,也是最具有资格做我父母的人,我完全接受你们作为我的父母,也接受因为这样而需要付出的所有代价。我把我交给你们,请你们接受我这个孩子。

    生命由你们传到我这里,里面已经包括了所有我需要的爱、力量和支持,就算我还有其他需要,我也可以凭你们给我的在其他地方拿到。我会好好运用你们给我,为自己建立一个成功快乐的人生。我会做很多好事、有意义的事,让你们以我为荣。

爸爸妈妈,我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对您的尊崇和感谢,让你们不需要为我担心。爸爸妈妈,我把你们放在我心里最重要的位置,让我每天都感受到你们的爱,谢谢你们,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当你通过一次次的认真练习,真正从内心深处去感受,去接纳你的父母的时候,你将会更有力量,你的心态将获得平和,就有勇气接纳自己,认同自己。承认自己没有经验,承认自己不够完美,只会让自己卸下沉重的负担。有勇气作做回自己吧,那样反而会让你更坦然面对所谓的种种不自信和困难。何况,你自己都认为并不比别人差。

周遭的不如意会给人带来压力,我们常说减压,减压,减的不是挑战本身的现实压力,而是挑战暗示给我们的心理压力。我们能办到的就是尽人事,听天命。我把该做的都做到位了,结果是什么样不是我能左右的了。

我们有时会患得患失,觉得我们现在的想法,做法是不是有点傻,有点幼稚,那我想说的是,要允许25岁的自己就只能有这样的能力,只有这样的想法,做出25岁这样的结果。然后,看看有什么改进的,那我们就慢慢学,慢慢调整,相信到了35岁会有那样的想法,那样的做法。站在35岁的门槛上,你对自己说,今天35岁的成就是25岁那年一步步走过来的,你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这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生命奋斗的过程总归是千辛万苦的,但只要全身心地投入,遇到困难也浑然不惧,越挫越勇,总会有收获。

所以,外部环境的那些困难,压力永远是存在着的,一般人的直接想法就是把外部世界的压力源消灭掉,而心理学家的减压则是在内心改变态度。改变态度最关键的两点:接纳父母,悦纳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