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期《全球通》卷首语。
再谈输赢观
大约去年末,在卷首语中我曾经写过一篇《输赢的逻辑》。在那篇文章中,我提出两个观点,一是要调低心理预期,如果把不输就当成赢,那么赢的概率就会上升;二是要想赢,就要先能承受输。
这篇文章刊出后,收到一些读者的反馈,赞成的不少,提出异议的也有。这期《全球通》刚好再次涉及“做人生的赢家”这一话题,所以我也借此机会再谈一些我对输赢的认识,和读者一起思考。
在那篇文章中,我谈到输赢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甚至输赢完全就是人的自我感受。记得当时我用了股市的例子来说明:“同样盈利20%,有个的人可能就觉得自己赢了,而有的人则认为自己没赢,甚至输了,因为每个人的欲望不同、起点不同、目标不同、想法也就不同。”
其实,就算输赢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输赢本身对人的心理影响也是复杂的。特别是如果把输赢的影响结果拉长,输赢对于人的心理影响可能也会发生一些微妙变化,甚至是相反的变化。
我们先看赢家,赢家的幸福感往往体现在当下,集中在赢的那个瞬间。当鲜花和掌声过后,赢家可能反而会背上心理包袱,由过去的想赢而变得怕输。因此,单从心理压力看,赢家可能会更大,会更加患得患失。
这样的心理感受对于体育等竞技项目上的赢家身上体验最深,往往冠军拿的次数越多的人,精神压力越大,越怕失败,越承受不了失败。所以从心理得失角度来看,赢家往往比输家更累,更不轻松。
相反,对于失败者,当下可能会痛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痛苦反而会逐步减轻。而由于没有包袱,一切可以从头再来,反而心理负担和压力都比较小。比如比赛中,挑战者的压力总是小于被挑战者,这也就是我们常言说的,“光脚的永远不怕穿鞋的”。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输赢对人的心理影响可能还真有点“零和”的味道,快乐和痛苦折算下来,可能得到的还真是一个常数。
关于输赢对人心理的影响,佛家早有精辟的论述。佛家所谓人生“八苦”中,“求不得苦”就是对于输家而言的。一个目标、一个欲望没有实现,人们体会到的是求不到带来的心理不满足。而对于赢家正如我上面说的,其实也没有跳出“八苦”,他要经受的是“爱别离苦”,即怕好的东西再失去。从这两种苦的心理感受上看,我以为后者要大于前者。因为,对于前者,总还留着希望,理论上总还有“求得”的机会;而对后者,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失去。因此,对于前者,心理压力来自不满足,而后者则可能是害怕“得而复失”的惶惶不可终日。两种心理,哪个更糟糕些?我以为还是后者。
不信你看看古今中外,无论当事人还是后人,扼腕痛楚的不是对一直就没有过成功的所谓失败者,而恰恰是对类似李后主那种从人生的巅峰跌入谷底者。正是由于“雕梁画栋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他们或我们感受到的“愁”才会是一江春水那样,绵绵不绝。
所以,如果单从心理体验而论,其实输赢之结果意义真的不大。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无论如何,赢家只要风光过了,就算再跌下来也值得。毕竟我体会过了,哪怕“过把瘾就死”也值得。而相反,对于输家,从来体会不到赢的滋味,反倒是人生的一大缺憾。因此,你这里告诉我们输赢其实在心理感受上最终都差不多,是不是过于阿Q了?
我估计,不少没有获得过真正成功的人骨子里容易这样想。我要说的是,其实阿Q精神未必不是一剂良药,特别是对于成功塔尖以下的芸芸众生。道理很简单,小到比赛,大到人生,非要以输赢论英雄,英雄永远是少数,甚至是极少数。如果能让亿万输家不要总钻牛角尖,获得心理释然,提倡一点阿Q精神未必是坏事。个人心理的释怀小到对个体身心,大到对社会和谐都是需要的。相反,非要钻牛角尖,争个高下不说还要鱼死网破,对个人和社会都未必是好事。
最后,用两句话结束本文,莫以输赢论英雄,赢家未必真幸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