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赶写的《全球通》卷首语。
效率
记得十几年前互联网经济刚刚兴起的时候,我曾经提出过一种观点:所谓工业文明,人类要解决的是如何提高生产效率。而到信息时代的所谓信息文明,人类要解决的是沟通效率。十几年过去了,回头看当初的这个观点,我认为这些年来的社会发展主线,仍然延着提高沟通或者传播效率的轨迹在前行。
的确,从经济学角度看人类的发展历史,基本是围绕着“效率”二字展开的。就拿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比较,前者产品的生产周期是按照季节计算,而后者是按照分钟甚至秒钟计算。前两天和一位研究育种的农学博士聊天,他告诉我,育种这个行业的成果是时间堆出来的。因为种子的改良效果如何,必须到收获季才能知道。因此一个新品种的推出,没有十年八年你想都别想。所以,再先进的农业技术,也做不到今天耕种明天收获,这就是农耕文明的效率。
而你再看看工业文明,一条流水线上生产一台电视机只要几十秒,一款新手机的市场寿命只有18个月,优秀的消费类电子企业,每年推出的新产品都会有几十款……所以,工业文明的效率要大大高于农业文明,因此工业文明替代农业文明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人类发展到后工业化时期,当工业文明把生产效率提高到了接近极限,围绕提高沟通和传播效率的信息文明出现了。
道理其实挺简单,生产效率越高,生产的产品就越多,因此几乎所有工业企业产量已经不是问题,而为巨大的产能找到市场才是关键。这就是沟通效率提高的客观需求。
回头看人类近百年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其实一直在提高沟通效率上大做文章。比如传播方式,广播电视的效率高于报纸杂志,因为前者是按照分秒计算,而后者是按照天甚至月计算。而互联网技术又再次革命了传播效率,因为它变过去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搜索。比如过去我们想了解一款产品,要靠媒体给我们推送。而今天,我们可以在百度上搜索就可以主动获取信息。因此,对每个个体而言,沟通和传播的效率都起了革命性的变化,效率再次提升。
而最近兴起的微博,可以说是此轮信息文明中又一提高沟通和传播效率的利器。它最大的特点是让每个个体不仅能够在互联网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且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其革命意义在于,过去信息发布是靠大大小小的机构,而现在则变成亿万个体,因此就做大“信息库”而言,效率大大提升。
比如,我们想通过互联网找一家餐馆,过去餐饮业的信息要靠专门的公司去搜集上传。而有了微博,人人都可以把自己自己感觉有特色的餐馆信息上传,这样餐馆的“信息库”就会迅速增大。而且,由于排除了商业利益,这些信息可能还会相对更为客观。
当然,从经济学角度审视信息化或者信息文明,由于其大大提高了沟通效率,因此正面意义不容质疑。但是从社会学角度,我们也不能忽视其负面作用。
这就像回过头来审视工业文明一样,人类在享受工业文明的同时,也必须承受其带来的诸如污染、资源过度消耗等负面影响。而信息文明提升了沟通和传播效率,在让我们能够及时了解信息的同时,也会让我们在信息爆炸中无所适从。
比如二三十年前,喜欢读书的人很清楚自己想买什么书,因为那时候一个月也出不了几本新书。而现在,面对五花八门堆积如山的新书,我们还真有无从下手的困惑。
此外,无论生产效率还是沟通效率的提升,都让人类像是被推上了一个快速旋转的木马,无法停下来或慢下来。人类从上幼儿园开始一直到退休,一生都将在紧张奔忙中度过。失去了停下来哪怕慢下来看看风景的自由,人类到底是福兮?祸兮?
但是,时代的发展很难由我们个体的好恶而改变,所谓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因此,随波逐流也好,顺应时代也好,我们都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既然无法改变,尽量接受并适应,可能还是上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