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扬州杂记

(2009-04-14 11:35:09)
标签:

杂谈

扬州杂记扬州杂记   

   

    上周去南通,顺便到扬州。

    扬州以前去过,所谓去过也只局限于下车吃顿饭而已,连标志性的瘦西湖都没有去。此次专程绕道扬州,一大目的就是体味一下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趣。

    说心里话,我一向对江南的景致不以为然。从本性而言,我更喜欢自然旷达的意境,过多的人工雕琢总让我感到扭捏憋曲。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抒发了我的审美情趣:阳刚的,我最推崇内蒙的辽阔草原,柔美的我最喜爱云南的自然山水,而江南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很难让我激动。

    但是,此次的扬州之行多少破了我以往的一些固执。

    我们是中午到的扬州,饭后去游瘦西湖。与杭州西湖比,瘦西湖的确显得有些局促。但是我觉得一个“瘦”字体现了江南旧文人的文字功力。试想,如果用同样可以表现大小的“小”字,那不知要少去多少味道。仔细想想,中国不少城市都有湖,就名字论,无出瘦西湖之右者。

    暮春三月的扬州色彩斑斓,怎一个桃红柳绿。我们一行乘船沿瘦西湖泛舟而行,的确有点画中游的感觉。

    不过,一直以来都认为,现代人的旅游已经是兑了自来水的白酒,由于缺了文化,景致再美也难免孤立于外,因此味道大打折扣。

    或许是经济实力增强,近年来不少旅游城市都对传统景观进行了文化包装。这一变化我最早在桂林和阳朔发现。前年去桂林,就感慨于桂林“三山两湖游”的文化景观。两岸美轮美奂的舞谢歌台上的吹拉谈唱,让游人多少找回一些久远的文化味道。此次在瘦西湖,再次体味了这种味道。虽然明明知道是包装,但由于岸上表演者演奏的毕竟是《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古曲,感觉还是比高音喇叭播放流行歌曲要好的多。

    还值得一提的是,扬州的确是出美女的地方,这也就难怪连皇帝都乐此不疲地要三番五次地下扬州了。为我们摇撸的船娘就是一位20左右的扬州美女。船娘的美与瘦西湖很协调,纤细而精巧。玉手削肩,细眉细目,似乎并不完全符合正统审美标准,但其中透出的风韵还是让人舒服。

    从瘦西湖上岸,我们又来到大明寺和平山堂。前者因鉴真大师后者因欧阳修和苏东坡而闻名。

    导游是一位刚大学毕业的扬州美女。据她讲,鉴真大师在日本几乎是“祖宗”般受人爱戴的人物。对于鉴真东渡扶桑的历史我只是从课本上知道。后来接触了佛教,对大师弘扬佛法的毅力也颇钦佩。但是毕竟大师已经远离我们的视线太久,私下里想,若非国际政治需要,大师这段历史未必会入课本。倒是欧阳修和苏东坡,二位一直是我所衷爱的古人。因此欧阳修建造的平山堂更引起我的兴致。

    平山堂清幽古朴,乃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修建。坐在堂上,江南诸山历历在目,远山似与堂平,故名“平山堂”。据说平山堂当年是专供文人墨客吟诗作赋之场所,与安徽滁州亦出自欧阳修手笔的醉翁亭颇类似。

    平山堂北有“谷林堂”,环境亦十分清幽。该堂系苏东坡为纪念恩师欧阳修所建,堂名取自东坡“深谷下窃宛,高林合扶疏”诗句中的“谷林”二字。

    中国历代文人中,我最推崇苏东坡。因为苏子真正做到诗词文章、书法佛法具登峰造极。我一直感慨,做文人能达到苏子一半水准,已经相当了得。去年回川大,与陈兵教授谈起苏轼,研究佛教造诣很深的陈教授颇神秘地问我:“你知道苏东坡前世何许人也?”问其祥,陈教授告诉我是吕纯阳。我恍然有所悟:难怪苏子能够儒释道、诗书画具通,原来真的如他所说:书到此生读已迟呢!

    而对欧阳修的敬重则缘于苏轼。按道理,欧阳修与苏轼在学问上并无师承关系。只是苏轼赶考之时,欧阳修是考官。作为考官的欧阳修看到苏轼的宏文激动不已,并断言:“三百年后或无人知晓欧阳修,但不会不知苏轼”。

    欧阳修的话让我钦佩:作为文人,他不仅是识才的伯乐,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超越了文人的狭隘。要知道文人都是相轻的,何况欧阳修自己的文章已经达到千古文章的境界,还能如此自贬于晚辈,非有宰相胸怀是万万做不到的。

    而苏轼因欧阳修的慧眼识才,生性狂放的他一生事欧阳修为师,这二位堪称师生之谊的典范矣!

    思古中,不觉已日近黄昏。夕阳下的扬州没有北京晚高峰之嘈杂,一派江南小城特有的怡然。不知道是烟花三月扬州的美景还是让我想起了两位景仰的古人,对扬州的印象竟然变得美好起来,甚至有点流连忘返的感觉。

    人各有志,意趣亦各不相同。但是如果总是拿我们固有的好恶去看待外界,我们心里就先有了障,就无法真正了解事物真相。比如扬州,如果我固执地认为它的美与我格格不入而排斥它,就不会知道扬州除了瘦西湖还有平山堂,我崇敬的两位古人都曾经在此驻足。

    所以,烟花三月游扬州于我的最大收获有两个字:包容。我们既要喜欢自己喜欢的,也要学会包容不喜欢的。或许包容二字会让我们改变固有看法那也是未必的,因为心会随境而转。

    如果我们做到没有了喜欢和不喜欢的差别,也就没有了分别心,那我们离成佛也就不远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