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震后青城半日

(2008-08-21 13:41:42)
标签:

杂谈

   八月中,赴蜀休假,约好友一二,上震后之青城。

    青城山以幽名天下,此前凡三往,皆夏日,游人如织,了无幽趣。然今年经五月大震,青城灾重,三月后仍未开放,故人迹罕见,倒还了青城应有之幽静。不过,一路尚未修复的山路以及周边毁坏的农舍,提示着我们这里曾经的劫难。

    驱车到山门,修复中,已见雏形。听说要到十月方能接待游人。于是我们驶向后山。青城后山开发晚,少名胜,但景致颇佳,一路上,溪流淙淙,林木茂盛,怎一个秀字了得。

    行至“李顺王小波纪念馆”,朋友言此处喝茶最为僻静。于是停车路边,沿布满青苔的石阶而上,但见杂草丛生,一片萧然。遇一老妪,言房屋全垮,茶舍早已停业。

    山门倒是未损,浏览门洞内碑文,依稀想起中学课本里读到的“青城县民王小波,聚众起义……”,这二人起事大约是在北宋末年,掐指一算,也是千年往事了。

    继续沿山路前行,想找一茶舍歇脚,但昔日红火的农家乐,十之八九或损坏或歇业。又遇一妪,借问茶舍何处,老妪遥指自家。车停路边,随妪上山。一处不大不小的场院,,两个半大孩子在地上玩耍,一派怡然。

    茶桌搬至树下,观对面金鞭岩美景,听脚下味江水声,沐清爽山风,喝农家粗茶,谈古论今,甚是惬意。

    青城乃道教名山,传张道陵曾在此修炼并得道成仙。朋友说,张道长之道场就在对面山中,山上还有一处“掷笔漕”,当年张道长与魔斗法,情急中将手中之笔当武器掷出,于是在山崖留下百米长的石漕。此情此景以前并未听说,想必又是后人的杜撰。

    由张道陵又谈到老子,谈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函古关,谈到老子骑青牛西去后的“不知所终”。其实历史的魅力就在种种的不确定,让人产生无尽遐想,太真切到没了意思。

    如此天南地北、古今中外地闲聊,不觉已近黄昏。不知何时,一中年少妇斜靠着岩石在听我们闲谈。于是从远古回到现实,我与这位面相纯朴善良的少妇攀谈起来。

    她告诉我,她家的十余间房乃前年所盖,除三间自住,其余用来接待游人,吃住一天每人60元。去年夏季,靠“农家乐”收入了万余元,加上租给陵园的10亩地每年还有1万元收入,一家四口到也衣食无忧。

    “一地震就不行了,没客人来,光靠租地的一万元就不够生活了”少妇诉说震后生活竟然平静得出奇。

    “此次地震房子没有坏?”

    “只有一百来片瓦震松了,但没有掉下来。”

    “家里有人受伤吗?”

    “没有,只是孩子在幼儿园,房子垮了,搞得一身灰,丢了外衣和鞋子。”

    “你们这里震的不厉害?”

    “震的凶,对面的山都在遥晃,眼看山石往下滚,很吓人的。”

    “那你家咋这么幸运?”

    少妇笑了笑,“人家说我家的风水好。”

    仔细一看此宅,山环水抱,的确风水不错。

    天色已晚,起身告辞。一结账,吓我一跳。我们三人喝了一下午茶,总共才要15元!

    我给少妇一张50元的钞票,“别找了。”少妇拿了钱,平静地谢过。不知为啥,我觉得这少妇或许并非凡人,她的平和以及不卑不亢,是我们俗人难以达到的境界。

    路上朋友告诉我,青城山是地震重灾区,特别是后山,不少村子房屋全毁,死了不少人。这少妇家能丝毫无损的确是奇迹。

    少妇把劫后余生归于风水,而依我看也不尽然。

    一般旅游区的农民,经商品经济熏陶,多已失去纯朴,坑蒙之事亦常有。比如,开车来的、外乡来的,价格高点也是常事。而在震后青城,一天也来不了一个客人,这少妇依然能对我们开车来的外乡人做到童叟无欺,说明她的纯朴和诚信。这恐怕也正应了那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