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地震和奥运不得不说的三句话

(2008-07-01 16:01:19)
标签:

杂谈

    好久没有更新博客,原因是心不静。心不安静,文字会浮躁,所以不写也罢。今天不得不动笔,因为下期《全球通》要截稿了。把下期卷首语贴上,聊以更新博客。

 

关于地震和奥运不得不说的三句话

    地震和奥运,无疑是今年中国的最重大事件。关于这两件事的文字以及图像已经汗牛充栋,再说似乎多余。然而,还是想凑凑热闹,再多余三句。

    第一句:地震最终是咱自己的事,奥运可不全是咱自己的。

    8级地震,死伤无数,倒房无数。如此灾难不仅震动全中国,也惊动全世界。如果问今年这场地震与1976年的地震的最大不同,那就是开放与封闭。32年前,我们的口号是拒绝一切外援,中国人民有能力通过自力更生战胜困难。而32年后,我们开始认识到,像汶川地震这样的特大自然灾害,也是全人类的灾难,我们开始接受国际社会的人道援助,不仅接受物质援助,甚至接受国外的救援队伍,这在32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灾后重建的深入,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那就是自己身上的伤口,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去愈合。这个忙别人不能帮,也帮不了。所以,抗震救灾最终还是咱自己的事情,重建家园也好,恢复生产也好,32年前倡导的自力更生精神还是要讲的。

    奥运则不同,别以为在北京办,那就是咱家的事情,咱们充其量是在帮全世界做事。所以,对于奥运,咱们既要当东道主,同时也不能太越位,更不能把奥运会办成咱们的全运会,否则问题就大了。

    前一段圣火全球传递,出现一些不愉快,当中自然有敌对势力破坏的因素,但同我们自己定位没有调整好也多少有点关系。说句不好听的,咱们是把别人寄养的孩子当自己的了,结果反而被动,让敌对势力钻了空子。所以,说是北京奥运,其实也是全世界的奥运,你反对、抵制,那不是抵制北京,是抵制世界。这样我们多主动。

    第二句话:抗震救灾是持久战,办奥运是速决战。

    地震发生后,中国人心少有的齐,捐款的、献血的、奔赴救灾第一线的……突如其来的大灾难一定程度改变了过去人们对中国人“一盘散沙”的认识。

    激情无疑值得欣慰,但是未来的灾后重建除了激情,更需要理性和耐力。因为面对数以千万计的灾民,临时安置他们的生活已经是海量的工作,让他们生活恢复正常,让孩子能正常上学,让失去家园的重新找会生计,让失去亲人的心情归于平复,这些工作都需要政府包括全社会持续不断的艰苦努力才能做到。因此,对于抗震救灾,激情固然可贵,但是理性和坚持更为重要。有关部门预计重建需要三年,我看真正恢复非五到十年做不到,因此树立持久战思想是必须的。

    而奥运则不同,一个来月的奥运会一切都是一次性的,成功也是它,不成功也是它,绝对不会给你重新来过的机会。所以奥运是名副其实的“毕其功于一役”。

    正因如此,对于奥运会,可以采用非常措施,比如单双号限行、限制进京等等,对这些非常措施,历来顾全大局的中国人民是可以承受,也可以理解的。

    但是,与地震不同,如果我们非要把“一次性”的奥运也当成持久战来打,未免有失明智。国外办奥运很大目的在商业,即使不能赢利,也不能亏太多。我不知道北京奥运能否收支平衡,但看看我们这铺张的架势,想必很难。

    由此想到2012年的伦敦奥运,人家就特别明白奥运“一锤子买卖”的特点,为了节约,甚至连主会场都建的像弹簧一样,奥运会后可以缩小。中国这些年经济不错,可英国人不会比我们缺钱,但人家的态度恐怕比我们务实。务实的原因除了观念,投资制度可能更重要。我们可以举全国之力办奥运,估计伦敦做不到。正因为做不到,我估计伦敦奥运能赚钱,而北京奥运恐怕难。

    最后一句:靠地震磨练意志,让奥运带给我们轻松。

    8级地震和办奥运都是百年一遇的事情,既然不容易发生,我们就应该尽量多从中受益。

    这次大地震最难得的是考验了中华民族坚强的意志,增强了我们的凝聚力。如果地震把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多少有点散乱的人心重新凝聚,重新唤起我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可能会让坏事变为好事。

    奥运说到底是一场体育活动,人人反对把奥运政治化。什么是非政治化?那就是还体育本来面目。体育就是体育,某种程度上甚至就是娱乐和游戏。没有这种精神,体育会走入死胡同。

    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让奥运远离政治,让全世界和我们一起享受体育比赛带来的轻松和愉快,那才是我们对奥运的最大贡献。如果我们也因此学会真的放松了心情,不把什么事情都去上纲上线,我们就会找到另外一种平衡。毕竟,一个过于沉重的民族,也是可悲的。

    但愿奥运会让我们有所改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