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是一年佛诞日

(2008-05-12 11:12:18)
标签:

杂谈

 

    今天又是农历的四月初八,不同于往年的不经意记起,今年这个日子从昨天就开始留意,我不知道这算进步还是退步。

    这一年来,虽然总体上我依旧散淡,但自己和自己比,还算精进了,比如最近,开始尽量每天坚持读经。

    注意,我说的是读经而不是看经。以往我只是看,最多是抄写,但从来不读的。听净空法师讲,经一定要读,否则没有功效。他甚至认为,看一看,研究一下,搞不好会蜕变为玩弄佛法。玩弄这个词太厉害,心里一害怕,我也开始读经。虽然每天读的口干舌燥,但还是尽量坚持。

    佛说,不可以执着,不可以“着相”,所以,我有时也会疑虑,如此注重形式是否背离了佛法。

    但又一想,或许我们颂读的经文,凡夫只看到文字,其实远没有那么简单,否则那么多高僧大德,为啥都要起早贪黑地读颂经文?难道他们不懂得《金刚经》中不可着相的要义?听不懂佛所说的从声音、形象不能见如来的教导?

    于是,在是否要坚持形式问题上,我不再像一年前那么自信:不再坚定地认为只要心里有佛,念不念佛号都无大碍,拜不拜佛像也无所谓。不仅如此,我甚至开始纠正自己拜佛的姿势,没事的时候,也开始念颂佛号,甚至开始回向给自己或者需要帮助的人。这样的变化,让自己更像一个佛门弟子了。

    但是,这样想这样做的同时,的心里总有一丝忐忑,我这样做是越来越接近佛理呢还是越来越与佛理背道而驰?

    昨天在飞机上看万行上师三次闭关的经历,万行上师似乎也有过类似的困惑。当然,让他困顿的是红尘和深山、肉体和灵魂。最后,他觉得在深山闭关或许就是一个错误,因为佛法在世间。围绕肉身的修炼或许也是个错误,因为肉身早晚要死亡。

    南怀瑾大师曾说,一年学佛,佛在心中,两年学佛,佛在身边,三年学佛,佛在天边。我自己恐怕也在经历着这样一个过程。道理也简单,无知者无畏,当你知道一点佛理的时候,你认为这就是全部,自己已经懂了。而当你知道越多,走的越深、越远,心里就不那么踏实了。

    写到这里,想起上周我让艾丰先生给我再写一幅字,先生问写啥,我说您想写啥就写啥。于是先生写了他的几句《登山赋》:“登小山飘飘然,登大山茫茫然,登深山惶惶然。”

    先生每次给我写字,不经意间都包含了对我很深刻的教诲。我目前无论事业还是学佛,可能都处在由小山向大山、深山转变的过程,所以,“飘飘然”的自信在一点点地消失,而山还有多高的“茫茫然”,甚至路究竟在何方的“惶惶然”却不时袭来。

    万行上师通过三次闭关悟到佛理就在红尘当中。我没有经过闭关也知道了佛理在人间,我的整部《平常道》都在说这个道理。但是,同样的道理,我缺乏了万行上师出去再回来的过程,恐怕还只能是“道理”罢了。

    万行上师在书里说,前世悟道的大德告诫后人,艰难的、错误的道路我都给你们走过了,你们不要再走。但是我认为,修道本身也是过程,省掉过程,哪怕是错误过程,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圆满的。所以,我并不认为万行上师闭关是走错了路。

    由此突然想到“形式”,道理可能一样。如果你没有经过“着相”阶段,怎么做到不着相?还是那句话,先要拿起来,最后才能放下,否则我们放啥呀?

    这样一想,经恐怕还是要继续读。真读到一心不乱,不读也如读了,那时候恐怕就真的不用读了。就像佛说的,我们的目的是过河,佛法是渡我们过河的船,过去了,船就没有用了。但是,“船没有用”是针对过了河的人说的,对没有过河的人,船还是非常必要的。 

    所以,在这个佛诞日,我愿意纠正自己过去的错误。至少我现在认为,以往“只要心中有,可以不念佛”的观点是不对的。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为了有所比较,把去年佛诞日的文章也贴上,从中可以看到我认识的变化)

 

·                                

月照千江千江月

    今天是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也称佛诞日。佛诞不似圣诞,比较而言,在大众层面,知道的人不多,所以市场也不似圣诞那么热闹。少有商家用这个日子来促销。但是对于寺庙,今天必定是一年里最热闹的,香火也达到鼎盛。

    身为佛门俗家弟子,在佛诞之日我从来没有去寺庙凑过热闹。一来天性喜欢清净,习惯不了人山人海。二来我是最最典型的不注重形式的人,我坚信佛无处不在,礼佛未必一定要去寺庙。

    今天的日子是没有忘记,但说实话,也有不少时候忘记了佛诞日。

    比如2004年的佛诞,我就一点也没有想起来。还是一位朋友用短信告诉我,天上有佛光(那天北京出现日晕,持续两个小时之久),才突然记起。不过可能是与佛有缘,就在此前一天,我在一家宾馆为《全球通》杂志写卷首语,那篇文章题目是《你是不是也被一根棍子束缚了手脚》,其中写到了释迦牟尼佛。更令人惊诧的是,当时我家佛龛供奉的一直是观音菩萨,每天早晨我都只是默念观音的名号。但是那天,我默念的竟然是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也许佛确实一直就在我心中,故能和佛做到心心相映吧。

    的确,我们信佛也好,拜佛也罢,形式的东西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看我们是否心中有佛。心里有,就是不烧香、不磕头,你与佛也没有疏远;相反,心里无佛,满脑袋都是私心杂念甚至男盗女娼,即使天天拜佛烧香,你也不可能与佛为伍。据说东北那位韩姓的大贪官,每天都烧香拜佛,甚至吃斋茹素,但是这样的角色恐怕是与佛格格不入的。

    我每年去四川看师父,都会给师父一些香火钱。多也好少也好,佛智大师从来不会为数字而动容。他说,“我一百多岁了,随时准备走。大家捐的钱对我个人没有什么意义。你们捐,是对佛表达一份心意。钱多了就修缮庙子,把佛法传下去。再有余钱,就去救济一下穷苦人。老纳一餐吃不了二两饭,钱对我只是一张纸。”这才是佛门对财富的态度。如果那位贪官真的信佛,她绝对不会落到锒铛入狱的地步。

    所以,真正信佛,形式并不重要。前代大师早就总结出修行的真谛:“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从佛家道德修行角度,这八个字足矣!这正是:

佛在心中莫浪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座灵山塔,

只向灵山塔下修。

    能够这样去体验、修炼佛法,你早晚会悟出“月照千江千江月”的美好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沙一世界
后一篇:地震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