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下文章一壶收

(2007-06-22 15:25:42)

    邮箱里有同事转发的一篇奇文,全文如下:

    早上醒来,先用超标的田七牙膏刷牙,再用发臭的蓝藻水洗脸,给儿子冲一瓶碘超标的雀巢奶粉,自己喝杯黑作坊的豆浆,吃几个硫磺熏白了的馒头,夹点臭水池子里腌的榨菜,包里放个安徽人05年的粽子(上班饿了吃),看看电视里折了的九江大桥。
    (奶奶地)上班去,出门发现车被偷了,报警,警察说你先来登个记,等什么时候我们碰巧发现了,给你打电话。
    算了,还是省省力气做公交吧,坐车人真多,手机没放好,不小心被一个小新疆借了过去。
    中午跟同事一起到肯德基吃顿苏丹红炸鸡,喝了杯苯超标的可乐。下午给朋友打电话,就听见她哭哭啼啼,大约是炒股炒赔地,约她出来到新开的菜馆吃顿地沟油炒的菜,来一盘避孕药催大的香辣鳝鱼,再来一盘臭水沟捞来的麻辣龙虾,还有个农药高残留的清炒菠菜,老板上一杯重金属超标100倍的碧螺春茶,再喝点含甲醛的啤酒... ,算帐的时候168(太黑了,还不打折)吉利,老板又找回了一张假币。
    回家的时候被宝马撞倒,太幸运!(他没调回头来碾压就万幸)要睡觉的时候,被刚装修甲醛呛得眼泪直流,只好把脑袋蒙到黑心棉被子里。想起房子还有四十万贷款加利息,辗转反侧到天半亮都没眯。
    刚起床就听见警笛,开门看4辆河北唐山老大的军车呼啸而去,好家伙,心里那个美啊!(幸好不是来找我!),突然电话响起,接吧,那头说:"二蛋,赶快去,我电视上看见你表弟在山西的黑砖窑里。"
    太舒坦了。这就是幸福的生活!!我就得这么过!!!!

    这篇黑色幽默我不知道作者何许人也,够聪明。

    我一直以为,民间充满了智慧。而且民间智慧一点不比官方少,特别是中国。

    比如历史上,我们知道的李白也好,苏轼也好,诗文固然是好,但是几千年来,除去这些官史、正史留下来的名家,难道就没有其他人了吗?我一直抱怀疑态度。

    的确,仔细看看历史上的文人,80%是所谓科班出身,非官即吏。特别是唐宋,你看看所谓八大家,哪个不是进士出身,哪个不是朝廷重臣?

    在中国,文与官有很大的因果关系。科举制度导致文能得官,而官反过来又能扬文。所以,我们读到的千古文章,绝大多数出自官手。真正像孟浩然这样终身未仕的纯文人能名垂青史的很少。而且即便孟夫子,其实也得益于李白一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名人提携效应。

    因此,我始终认为,历史上被埋没的人才绝对比涌现出来的多,比例至少不会小于十比一。

    现在与过去稍有不同,特别是有了网络以后,人人都有了说话和写字的机会,于是民间智慧得以充分暴露。类似以上的奇文,网络上不时会冒将出来,让人耳目一新。

    对于文章,我认为可分三等。一等文章振聋发聩,读后能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醍醐灌顶之感。不过这一等文章别说网络,就是各报刊杂志,甚至古今中外都是凤毛麟角。否则我们动不动就被振一下,怕耳朵早聋了。

    二等文章能让人产生强烈共鸣,他说的不仅是我们想说而没有说出来,而且还是说也没他说的好的,因此读后能让人回味很久。此类文章数量也不多。

    三等文章则词句妙,或诙谐幽默让人忍俊不禁,或漂亮华丽让人荡气回肠。这样的文字相对要多些。中国传统一向强调文以载道,但渐渐的“道”越来越少,文字也就落得轻松起来,甚至回归到文字本身。所以以文字见长者是今天多数文人的特点,包括余秋雨之流。

    我看上述文章,当在第二与第三等之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