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救人就像帮邻居干家务活一样平常<十日走北川>图片日记连载19
在回胜利村的路上,碰上在过渡房建筑工地捡垃圾的老两口,广阔的建筑工地上,这老两口的身影显得单薄,可是他们说,有政府不怕,我们身后很快就会建成成片的过渡房。
他们是来自曲山镇邓家乡治新村的母金贤和唐碧华,好在他们家只塌了五间房,人没伤亡。
午饭时,姚秀玲告诉我和小张,张心波的父母从老家回来了,我们不能住他们的帐篷了。席书记又让人在几米远的地方给我们搭了个蒙古包,比帐篷漂亮多了。他已经把我们的行李都搬过去了。
我们过去一看,还真的很漂亮。大片的帐篷区里就这一个白色的蒙古包,十分显眼。
“我还是和你们一块住吧?”姚秀玲说。
“没问题。这样我们吃饭喝水都不用愁了。”我开了句玩笑。
从蒙古包里出来,碰见张心波,他说:
“席书记去办进北川的通行证了,办好了如时间允许,今天我就送你们去。”
“没那么好办吧?”我说。
“舅舅,也就是席书记有威信,有关系,问题不大。”张心波很有把握地说。
听村民说张心波的岳母是席书记的亲姐姐,张心波的媳妇叫席书记舅舅,自然张心波也要跟着媳妇喊舅舅了。
我想午饭后不能走远了,万一席书记把进北川的手续办下来,找不到我们怎么办。还是就近转转吧。
擂鼓初中学生打着旗子往外走,原来他们是到山东济南上学的学生。他们兴致很高,完全不像灾后到几千里外借读的学生,而像周末到大自然中去游玩的游客。
在学校危楼前,一个小男孩坐在走廊下,我喊他过来:
“叫什么名字,几岁了?”
“我叫邱明波,8岁,擂鼓镇元兴村的,是跟妈妈来看大哥哥大姐姐们去济南上学的。”
“你看这座楼都裂口子了,你还敢在这里玩?”
“不要紧,有的是比这里危险的地方,我都敢去。”说完,小家伙向我做了一个鬼脸。
离学校不远处的一家废墟前,一个男孩在一领破席上逗着小狗玩。另一领席子上有两个女人,年龄大一点的躺在席子上休息,年龄小一点的坐在席子上看书。那么轻松,那么闲适。如果不看他们周围的废墟,完全不会把他们和灾民两个字联系在一起。
年长的女人叫李明蓉,39岁,小一点的是她弟媳李前英,21岁。李明蓉很开朗:“要靠我们的双手建设新家园,我丈夫桂林邦出门去准备盖房的木料去了。”
一个女人在给孩子把尿,一个男人站在旁边,我走了过去。
这男的是50岁的魏太文,他家倒了四间房,昔日阔达豪华的大门口也剩了骨架。好在无人伤亡。
“建新房主要靠自己,也希望国家帮一点。”魏太文说。
72岁的王光清地震时没伤,却在去学校看孙子的路上伤了脚,20多天了,光能站立,不能走路。
在擂鼓镇胜利村,我不断听到舍己救人的动人事迹。这个光膀子的汉子叫刘文毕,今年46岁。地震时,他在砖厂干活,他赶紧往外跑,仅离开房子一两米远,房子就垮塌了,三个工友被埋在废墟底下。紧急关头,刘文毕和几个跑出来的工人冒着危险用双手扒开砖石,把工友全部救了出来。
“你是英雄啊!”我说。
“啥子英雄,谁在那个时候都会那么做。”刘文毕回答得很平静。
“是啊,谁都会这么做。他回来都没有告诉我,过了几天我才知道。”在一旁擦石桌的女人说。
她是刘文毕的妻子。对他们来说,救人就像是帮邻居顺手干了点家务活一样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