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八一三(3)——四行仓库

标签:
四行仓库 |
分类: 博物观展 |

四行仓库是淞沪会战最后战场,四行仓库保卫战是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的最后一战。
四行仓库是由金城、中南、大陆、盐业四家银行共同出资建造的仓库,它位于苏州河北岸,是一栋六层钢筋混凝土大厦,是当时整个闸北地区最高、最坚固的建筑。四行仓库对岸就是英美租界,中国军队选择在这个位置与日军对抗,意在引起世界的关注,争取到更多国际舆论的支持。


↓ 当时上海的各种报纸几乎每天都有四行仓库的报道,国际上也有大量新闻报道。





↓ 京统帅部给第三战区的作战令(1937年11月3日),电令中有四行守军奉命撤退的战况。(复印件)


↓ 展馆内有很多的战斗场景的复原,做得精致、考究,衣服、头盔、皮带、鞋子、肩章、武器等都非常逼真。


↓ 美联社摄影记者海岚·里昂当时拍摄的照片,影像清晰,保存完好,是最早记录八百壮士面貌的照片,堪称纪念馆的“镇馆之宝”。里昂在1937年10月31日的深夜至凌晨一直跟随着孤军撤离,拍下了三十多张人们从未见过的珍贵照片,填补了这一段历史的空白。
这些照片是展览馆两次参加嘉德拍卖行竞拍得到的,首次在展览馆面世。









↓ 在与日军激战四天四夜后,1937年10月31日晨八百壮士撤到了上海胶州路花园附近,原来的难民营变成了“孤军营”, 除了每天依旧按照军队要求出操、训练外,还先后成立了孤军学校,创办了工务社。




↓ 孤军首长谢晋元


↓ “八百壮士”中,原籍为湖北的占了80%,来自湖北通城的就有200多人。淞沪会战爆发后,全国动员,通城地方保安大队经过整训后开赴上海,增补到88师262旅524团1营,不到3个月就参加会战,投入了坚守闸北的战斗。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个并不起眼的“杂牌军”,展现了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

↓ 1947年樊城(“八百壮士”中的通城籍士兵)的履历表。

↓ 上世纪80年代整理的通城籍壮士花名册(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