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出版业越来越向娱乐业靠拢了

(2010-08-13 07:02:46)
标签:

出版业

娱乐业

莱福

北京饭店

希夫林

文化

分类: 观察才俊

出版业越来越向娱乐业靠拢了出版业越来越向娱乐业靠拢了

老人家的腿脚看上去有些不灵便了,但他的步子迈得依然坚定。走上讲台,坐下。主持人张海鸥介绍说,他就是安德烈·希夫林,世界著名的出版家。

他先是向大家致以亲切的微笑,然后认真地听主持人讲话。就在这天,我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台湾禅者林谷芳先生突然约我在后海见面,时间就在这个上午。我无论如何不能听安德烈·希夫林老先生的讲座了,因为尽管路不是很长,但是北京堵车,我必须先走一步。于是,试着和安德烈·希夫林约一个独家采访。

他说,可不可以在晚上?

晚上恐怕不行,因为还要拍照,那时的光线不好。基于这样的理由,他答应可以先在白天照相,就在中午,然后把采访的时间安排在晚上。

开春的北京天气很好,阳光温柔地照耀。我从后海赶往北京饭店莱福士酒店再会安德烈·希夫林,因整个上午都在听台湾禅者林谷芳先生的人生感悟,所以走过后海夹道,穿越北京城区,让人感觉好像穿过了历史,悠远而漫长。到北京饭店莱福士酒店大堂,还好,我没有迟到。

不大工夫,安德烈·希夫林先生也到了,中国外文局的一个女同志送他过来,她像是交接似地把老安同志交给我们,于是,在镜头前,安德烈·希夫林完成了此次北京之行在这个年岁的人生定格。

时而庄重,时而笑笑,几乎所有快门都在他老成持重的状态下进行,而他的分寸拿捏,也没有丝毫的做作。我们宛如在北京的春天,拾到一片美国纽约的落叶,虽无重彩浓墨,但体会其中的深邃,再体味一下林谷芳先生刚才说道的人生的禅,原来就在从容与厚重之间。

快门叫得异常欢快,一个知名出版家对于采访他的中国同行,当然要尽可能地配合,他说他还要赶下一外活动,也没问他活动是什么。离开之前,他对我们讲,采访可以在今天晚上,也可以在明天上午,不过,时间都是一个小时。

我们选择了上午,九点,还是北京饭店莱福士酒店。

老人家似乎话不多,但一双眼睛却始终专注地看你。作为一个出版人,文字是最好的语言,说话则能省就省了。至于省不了的那部分,也在他的那本《出版业》写得一清二楚。书不厚,该讲的都讲到了,可见,他是一个惜字如金的人,所以,他的不多言不多语,不仅仅是涵养,也是习惯。

习惯成自然,这样的自然,让与其打交道的人也自然。看他,头发和胡子都自然地花白了,人也自然地显得深沉,不疾不徐,大概就是一个著名出版人阅尽人生后的自然。

后来听说,拍照的那天下午,和我们分手之后,安德烈·希夫林也去了后海,不过他是看胡同去了。这样的你来我往,仿佛让人感觉有某种必然联系。我想起若干年前,一个做出版的人曾经谈过他的《出版业》一书,若干年后,另一个出版人张海鸥也提起这本书,只是这次,她还告诉我,安德烈·希夫林来了。我立即兴致勃勃,要求张海鸥介绍我和他认识一下。

1981年、1985年和2009年的这一回,安德烈·希夫林先后三次来中国。印象中,那时的中国很朴实,轮廓就如后海的胡同。可是现在,中国不一样了,他眼睁睁地看着中国强大起来,北京,已经和美国的纽约不相上下。所以,安德烈到后海看胡同,可能要寻觅那个年代的北京,但从他的内心深处,还是要寻找那个时候的他自己,因为,那个年代,安德烈·希夫林正年富力强。

20世纪上半叶,出版人坚信让读者接触真正的好书是出版的使命;20世纪下半叶,出版业正在盈利的驱使下沦为第二个娱乐业。每一本书必须赚钱,书店收到的书越来越多,退回的速度越来越快。一本书呆在书店里的时间比鲜奶长,比酸奶短。

在《出版业》中文版的扉页上有这样一句话:“它不受广告影响,也不必针对大众,它相信,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它的读者就会出现,它就是——出版业。”

这样的定义可能是对的,大众和足够的时间,都使我们对出版业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只是在今天,广告已影响了出版,读者的出现,也许让作者来不及获得成就感而只能永垂不巧了。

故事要从无到20世纪40年代初期讲起,那时,安德烈·希夫林的父亲雅克·希夫林与其他流亡者一道,在纽约开了家小出版社,就是潘塞恩图书公司(Pantheon Books)。由于机缘巧合,他后来走上了与其父亲同样的道路。安德烈·希夫林在潘塞恩图书公司工作了30多年,其间不仅目睹了独立出版事业的成败得失,也目睹了出版社最终如何消失。

后来,他离开了潘塞恩,自己开了一家小型的独立出版社:新新出版社。它初期的成功表明,除了大公司控制下的出版社,我们依然有别的选择。

你想,卡夫卡的处女作只印了800本,布莱希特的处女作只印了600本,假如当初有人觉得不值得出版他们的著作,那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了?

“不过近些年来,出版社改变了原来既赚到钱,同时还以出好书的局面。因为现在的出版社,老板惟一的兴趣就是赚钱。在引进娱乐业那套做法后,出版业很可以成为第二个娱乐业。看看那些畅销书,除了享受生活,就是名人轶事,以前的知识性和艺术性几乎荡然无存,这体现的完全就是娱乐业的标准。”

安德烈·希夫林不无担忧,他的担忧,并非针对某一家出版机构,而是担忧这个行业的现状。这不仅仅是一个老人的担忧,因为目前出版业的现实情况,真得让人目瞪口呆,书越出越多,文化却越来越少。在中国,也同样存在着这种现象。

他到王府井新华书店转了一圈儿,琳琅满目,让人心情振奋。“可书出得多,不代表内容会更丰富。事实恰恰相反,越来越多的书都是相互重复的产物”。

一个小时过得很快,有很多问题还来不及提问。但对于所有提到的问题,安德烈·希夫林都一一认真地回答。他说他很期待,期待对他的采访早些出版。他也毫不吝惜夸奖了《远东经济画报》,称其从形式到内容都堪称一流。他感谢杂志对出版业的关注和对他本人的关心,并为我们写下了热情洋溢的鼓励。

对了,安德烈·希夫林,就是那个出过格拉斯的《铁皮鼓》和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并且引进《易经》到美国的那个出版家。

肃然起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