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黄祖斌:股票涨跌与下蹲运动

(2014-03-12 11:57:49)
标签:

转载

分类: 投资宝典

                           

     股票投资和宏观经济分析这两个领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智力正常的人进入这两个领域,智力一般都会连续跌停,甚至直接被开了二次方。当然,相对来说,股票投资比宏观经济分析要简单的多。对于有志于在股市中获得正的现金流的人来说,最好不要在宏观经济分析这个领域瞎操心。有谁见过或听说过在宏观经济分析或预测这个领域能持续准确预测的人?如果有的话,麻烦通告一下,让我见识见识,开开眼界(最近离开北京,去普通的县城居住,手机号变更为13804205989,原手机的卡丢失,不再使用)。在这个领域,不论是什么财经机构中的首席经济学家,还是各国央行行长、财政部长,系统性重要银行的行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机构(IMF、世界银行、规模在100亿美元以上的宏观基金)的高官,都是抓瞎,准确率普遍在50%以下。有兴趣的人可以回顾一下索罗斯对世界上经济的预测,说错的很多。不过老索有一点值得称赞,就是他公开声明自己经常说错,这比中国靠忽悠和收费讲座混饭吃的经济学家要可爱得多。

 

    对于有心想在股市中赚钱的读者,这里引用巴菲特的一句话。关于老巴这个人,在2008年,我曾经动不动就张口引用他说的话,但现在我对这个人已经没有丝毫崇敬之意,老巴是个大泡沫,对于要想在中国股市持续赚钱的人,一定要超过老巴的投资能力才行。不过在约一年前,通过阅读,我了解到足以让我下决心退休的投资方法,正好老巴的这句话可以指明投资人努力的正确方向。他是这么说的: “迄今为止,没有什么投资智慧没有被写在书上了”。这句话去年看到过,大概意思也记得,不过原话找不到了,这两天又从书上翻到了。投资人如果阅遍各类投资或投机的经典书籍,读得慢一点,精一点,一定能找到股票投资的致胜方法。这些方法比中国现有行业中的99%以上都要简单,但如果掌握一定的资本金,我看就可以退休,一生都不会缺钱,而且这些方法可以让自己的子女远远地站在比同龄人要远的起跑线上。

 

    说了这么多废话,说到正题。在股市中,有很多其实很简单的道理,在其他地方就是常识,但在股市中却往往被长期、大范围地错误地理解。这里说一个在股市中被广泛误解(我也曾经引用过这种错误的数字)的常识。那就是,如果有人买了股票,结果大跌50%,即意味着同样这只股票,需要再涨100%,才能回到不亏损的起点。这种说法对吗?

 

    这种说法看起来很有道理,其实仔细分析下来,最起码有一个重大的逻辑问题:没有考虑一只股票在下跌50%以后上涨100%的概率。假设一只股票在累计下跌50%以后,如果上涨120%的概率是99%,则持有的股票下跌50%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反而在大概率上可以取得微利。相反,如果持有的股票下跌50%以后,继续下跌20%的概率在95%以上,则不管成本如何,需要立即卖出。另外,实现的时间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股票下跌一半,再上涨120%,如果在20年后才能实现,那也没什么意义。

   

    一个在单杠上做引体向上的人,从他双手抓住单杠并准备发力之时开始计算,假设引体向上可以向上50厘米,脚离地也是50厘米,则在这个人结束运动时,99%以上的概率(为什么不是100%的概率?因为有可能破了学校的记录,被同学举起来庆贺,或发生其他的可能),是比其初始状态要低50厘米,因为结束了,自然会回到地面。

 

    如果一个人做下蹲,从准备状态开始算,到他结束,他的头部的高度基本不会变,不管这个人蹲下时,头部的位置相对于初始位置,降低的距离是身高的50%还是40%。这个比喻用于股票下跌50%后上涨100%的概率比较适当。同一个人,不管做多少次下蹲,结束后身高不会有什么变化。而同样一只股票,不论是什么样的利空,利空被消化的概率要远远大于50%,即使利空没有被完全消化,如果发生了牛市,估值提高了呢?就是没有牛市,万一发生了重组呢?或是因为沾上了什么概念,被爆炒呢?事实上,虽然在成熟的资本市场,有大量的股票被退市,或根本看不到涨回历史高点的可能,但毕竟股市的大趋势是向上的。单只股票在下跌50%以后上涨100%的概率可能没有80%,但如果100万元平均买入10只股票,各下跌50%,总市值恢复到100万元的概率,其实是比较高的。

 

     所以,如果持股不动,在股市中亏损50%后,盈利100%的概率,是被显著低估的,这个概率也远远高于以短炒为主的人亏损一半后再恢复本金的概率。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