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繁若简的巴菲特
(2013-03-16 12:36:26)
标签:
巴菲特财经 |
分类: 投资宝典 |
大繁若简的巴菲特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约翰•凯
现年82岁的奥马哈圣贤(Sage of Omaha)是否已“江郎才尽”?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最近发布的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股东年度信函中承认,公司2012年业绩欠佳。他也承认,明年的致股东信可能会显示出,他旗下基金近5年业绩涨幅将首次未能跑赢同期的标准普尔(S&P)指数。
今年的业绩“欠佳”体现在,巴菲特旗下基金的资产净值仅增长了14.4%,涨幅比表现更令人鼓舞的标普指数低1.6%。预计2009-13年间业绩涨幅与同期标准普尔指数涨幅差距将扩大,原因在于,这5年的平均业绩中将不包含2008年的数据(那一年标普指数暴跌,但伯克希尔的资产净值仅略微缩水)。与此同时,这5年的平均业绩中仍将包含2009年的数据(那一年标普指数部分反弹,但伯克希尔资产净值回升幅度并未超过前一年缩水幅度)。
看上去,就连巴菲特也被拖入了那个“对财富具有毁灭性影响”的陷阱,即:以相对业绩来评判投资人的投资技巧。按照这一标准,1999年是巴菲特业绩最差的一年。但业绩欠佳是衡量他投资技巧的一个因素,而非批评他投资技巧的理由。他那些受到“新经济”幻梦诱惑的竞争对手,大多将很快遭受巨大损失,损失幅度将超过之前所获的所有收益。如果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在1999年的业绩达到了市场平均水平,那么我绝不会向这家公司投一分钱。
但巴菲特成就的最特别之处,不在于迄今还没有任何人取得过能与他媲美的投资成绩,而在于几乎没有人认真模仿过他的投资风格。在资产管理者的群体中,跟风心理非常显著,甚至起着支配作用。但在奥马哈的巴菲特股东大会上,我们看不到任何跟风者,只有快乐的股东,以及崇拜巴菲特的记者。
然而,记者们的关注导致一个结果:有关巴菲特的报道超过了有关其他任何投资界人士的报道。约50年前,卡罗尔•卢米斯(Carol
Loomis)首次在《财富》(Fortune)杂志上报道了巴菲特。最近,她整理了一本与巴菲特的来往信函选集。这本信函选集提供的经验是,巴菲特成功的起源没有什么奥秘,而且甚至没有什么令人费解的地方。
伯克希尔拥有很多保险公司,这些公司都是赚钱机器,因为保险业的性质就是先投保、后理赔。这些基金以及伯克希尔的留存收益都被投资于一些独资企业中,或被用于大量购买一些上市公司的股份。这个投资组合中的所有企业都有一个显著特征:具备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也就是一种很难、或不可能被竞争对手复制的市场地位。巴菲特的投资组合很少变化。巴菲特常说,股票最好的持有期限是永远。
如果说巴菲特是一名天才,那么他就是深谙简单之道的天才。要达到他对企业成功本质的理解水平,不需要特殊的洞察力或独到的见解。我们也不难看出,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可口可乐(Coca-Cola)、IBM、富国银行(Wells
Fargo)以及最近的亨氏(Heinz)(伯克希尔持有的最大一笔资产)等企业,都满足他的标准。
这将我们带回最初的问题:伯克希尔的模仿者为何那么少?毕竟,企业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能带来超额利润的投资策略只要能够复制,必然被模仿,直到跟风者的涌入迫使该策略的回报率降至普通水平。为什么大多数投资经理宁愿持有更多只股票、以高得多的频率买进卖出、参与复杂得多的交易,换来更不稳定的收益和更低的利润?
导致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在于,人们以短期的相对表现作为衡量投资策略的标准,这个陷阱导致一种扭曲的观点,以至于14.4%的收益率就被认为是业绩欠佳。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很多资金管理机构出售的产品从本质上来说就很复杂。如果不以高频交易、独到的洞察力以及秘密方法为理由,这些资金管理机构凭什么能收取高额管理费?但巴菲特明白,自己所知有限。正是这种自知之明,将真正的智者与只是自以为聪明之辈区分开来。
译者/倪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