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减税财经 |
分类: 股市杂谈 |
可持续发展需要减轻税负
张 崎
上半年宏观数据近期披露,上半年GDP同比增长9.6%,经济运行态势尚好。此前国家统计局披露6月CPI高达6.4%,创近3年来新高,虽然三季度可能出现拐点,但预计年内仍将保持高位运行格局,全年CPI估计会在5%左右,预计未来财政和货币政策仍有腾挪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上半年财政收入超过5.68万亿元,同比增长逾三成,再创历史最高纪录;同期GDP为20.44万亿元,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27%。
10多年前,中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足15%,由于近年来始终保持较快增长,其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财政收入主要由各项税收构成,上半年GDP增长9.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3%,企业实现利润增长27.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8%,一般贸易进口增长33%,相应带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进口环节税收等较快增长。此外,价格上涨带动以现价计算的相关税收增长,上半年CPI同比上涨5.4%,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0%,也带动税收相应增加。
我们比较极端地假设一下,财政收入以30%的增速保持下去,GDP绝对额(含物价因素)以15%的速度下去,10年以后财政收入将占到GDP的70%以上!目前劳动者报酬占GDP的分配比例不到30%,较10多年前下降了10多个百分点。可以想像,如果财政收入继续快速增长,未来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还会降低。
权力的分配决定了资源和财富的分配,在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财政支出近10年也大幅提升。2010年,中国财政支出8.95万亿元,其中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四项和民生直接相关的支出合计2.86万亿元,占比约32%。西方发达国家这几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普遍高于60%,与其相比我们还有较大的差距。
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在现代市场经济日益向国际化和全球趋同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下,世界各国不断加强立法,排除市场障碍,维持有效竞争,并越来越注重运用包括税收在内的经济杠杆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以保证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
未来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考虑将财政支出更多地用之于民,同时考虑大幅降低以商品生产和服务领域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流转税(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等)。今年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无论是免征额的提高,还是累进税级的减少,个税调整方案总体看并未超过市场预期,对个人的收入和消费习惯影响有限。不过长期来看,此次调整可视为“十二五”期间收入分配改革的号角,在缩减贫富差距层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总体而言,如何更好发挥税收在国民财富二次分配中的作用、调节贫富差距,还有很大的空间。(发表于2011年7月17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