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股

标签:
送股股票 |
分类: 股市杂谈 |
送 股
张崎
近期正值年报披露时节,上市公司在发布年报的同时纷纷推出大比例送股方案,吸引了较多的投资者关注,也有不少资金流入这些股票,引发股价大幅上涨。一时间,“高含权股”成为媒体讨论的焦点,而股吧、网贴上也不乏对各公司分配方案的猜测,试图博取短线机会。
送股方案会不会改变公司的价值呢?答案是否定的。送股是上市公司分配利润的一种形式,以发放股票作为红利,在会计上表现为未分配利润的减少、股本的增加。其实质是将利润保留在公司内部,公司的股东权益没变,只是每股净资产降低了,总股本扩大了。这就好比一个西瓜切成两半,但仍然是一个西瓜。
既然送股不改变公司价值,为何会出现投资者热衷炒作“高含权股”的现象呢?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上市证券在送股时交易所会对其进行“除权”,股价会有一个调整,这样看起来显得更为便宜,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买入。如果股价在除权后持续上涨,这叫做“填权”,在牛市背景下高比例送股的公司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另外,在送股实施前,由于有“填权”的预期在,很多资金会提前买入股票,助推股价上涨,这就叫做“抢权”。当然,在行情不好或者除权前涨幅过大的情况下,送股后股价也可能持续下跌,这就是“贴权”。
与股票红利相对应的,就是现金分红,上市公司直接将未分配利润以现金形式分给股东。理论上这同样不会改变公司的价值,但投资者获得了现金,这会增加股市的资金供给。
笔者观察了10多年来的市场数据,发现在中国股市送股的公司涨幅比现金分红的公司更大,这很大程度上是投机性原因。当然,也有部分优质企业如苏宁电器、万科等每年都有送股,但每股收益并没有因为股本扩张而稀释,公司业绩不断成长带动股价一次次填权,给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而那些业绩不能持续成长的企业,纵然短期股价受送股的“利好”刺激而上涨,长期看表现也是远远落后于成长型公司的。
上市公司还有一种与送股相似的做法,即转增股本,减少股东权益的另一个科目——“资本公积金”,增加股本。投资者手里的股票也增加了,但这不是利润分配。公司溢价发行股票时超过面值的部分计入资本公积金,这是属于全体股东的权益,不受公司年度可分配利润的多少和时间的限制。近期一些创业板股票仗着高价发行资本公积金丰厚,纷纷推出大比例转增股本方案,吸引了大量的投机资金炒作,也积聚了很大的市场风险,对此投资者应该保持谨慎。
(本文发表于2010年3月28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