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

标签:
理财杂谈 |
分类: 股市杂谈 |
政 策
张崎
话说周二(1月12日)晚间人民银行宣布自 1月18日起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让人有一种“突施冷箭”的感觉,而市场也迅速作出反映,周三上证综指大幅跳空低开,全天表现疲弱,最终下挫逾百点,银行股普遍大幅收低。
原先笔者预计上半年货币政策不太会出现大的变化,虽然经济在稳步回升,但基础仍不够稳固,管理层应该不会轻言“退出”政策。从时间的选择来说,央行此举确实有点出人意料。此前高层一些讲话普遍提到,为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今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具体做法看,央行此时提升存款准备金率的象征性意义更大,看似收紧的货币政策其实是一种“微调”,旨在警示商业银行年初不要突击放贷。
随着经济向好,通胀预期有所抬头,专家预计2010年CPI可能超过3%,年中峰值或高于5%,但笔者分析,如果上半年CPI不高于3%,加息的可能性就不大;即便CPI回升势头较快,加息也很可能会延后。央行更可能通过发行票据、提升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回笼资金,避免通胀指标走高。当然,导致国内CPI上升的原因不仅仅是通胀,还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带来的成本压力,以及需求增长、某些产品供应不足等等情况,相对比较复杂,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对于投资者来说,政策确实需要关注,但也不能盲目听信“专家”观点,因为他们不是政策制定方的新闻发言人,发表的也只是个人观点。股市受到各种政策的影响,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国股市历来有“政策市”的提法,其实,政策很少是直接针对股市的。很多分析师在评论股市时也经常喜欢把市场走势与政策挂钩,从国际的到国内的,从宏观的到行业的,听起来头头是道,至于是否与这些因素有关,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倾向于股市涨跌的深层次原因,更可能是各种媒体舆论对政策的“解读”而影响了投资者的行为。虽然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一旦这种力量聚集成团,就可能左右市场的走势。在这里面,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当前监管部门更需要做好对这些机构投资者的引导工作,真正起到稳定市场而非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作为个人散户来说,投资也是一门学问,“高抛低吸”说起来简单,但真正把握好还需要很多历练。(本文发表于2010年1月17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