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标签:
理财杂谈 |
分类: 股市杂谈 |
气 候
张 崎
本周,世人瞩目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继续举行,虽然与会各方都有切身利益所在,会谈进程中充满了争辩和挫折,但最终各国谈判代表求同存异,达成协议草案,其主要内容为:全球升温不超过2摄氏度,不迟于2020年向发展中国家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以帮助后者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变化无常的天气和农业歉收等。
全球气候变暖是近一个世纪来的大趋势,但本周上海却受到了寒潮袭击,周末温度跌破冰点,让人在凛冽的北风中瑟瑟发抖。同样感受到丝丝寒意的还有股市,本周市场震荡下行,一步一个台阶,周五跌至近期低点,沪综指已开始考验半年均线。
市场的持续走低,与经济和政策的大气候有关,但最根本的仍然是资金面的原因。近几周来,新股发行速度极快,一周基本都有10余家公司发行,募集资金动辄几十亿,发行市盈率节节攀升,直至上百倍。如果说,倡导价值投资是管理层的意图,那么面对如此之高的发行价格,是不是应该意识到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今年启动新股发行前,笔者即对发行制度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总体变动无益于散户投资者,尤其是少数机构投资者参与询价,并以其询价结果作为发行价格的体制,是助长发行市场泡沫的重要因素。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募集超过正常发展所需资金也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整体市场而言,则是不利于资源配置。好在有些公司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比如下周发行的中国北车主动减少了发行规模,希望未来能有进一步的发行体制改革的举措出现。
除了新股融资压力外,限售股上市流通后的沽压不轻,而机构投资者年终结账以及银行头寸抽紧也是造成股市资金匮乏的重要因素。不过元旦以后情况会有所不同,一是银行资金面会转为宽松;二是新股融资会暂时停滞(这主要是会计上的原因,新年后发行新股需要报送上年财务数据);三是财政年底有近2万亿资金要结算和投放,企业手头应该会不太紧张。当然,最重要的,是企业经营业绩的好转。据笔者预测,2009年上市公司整体利润增长有望达到20%,一些权重股的估值相对偏低,很多金融股的价格低于其在香港上市的H股,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其股价是被低估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另一个大气候,上周以来,政府连续出台措施以遏制不断上涨的房价,房地产是居民储蓄重要的投资方向之一,如果原本准备投资房产的资金向另一个投资方向——股市分流,那对市场将会有不小的推动作用。(本文发表于2009年12月20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