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

标签:
股票 |
分类: 股市杂谈 |
破 茧
张 崎
随着周五10家企业同时公开发行,酝酿了10年之久的创业板市场终于破茧而出。
笔者认为,创业板的开立为中小企业打通了一条直接融资渠道,为投资者带来了一个新的投资品种,为中介机构增加了业务和佣金收入,也给有关部门提出了新的监管任务。
最近一段时间,创业板开户火爆,尤其是本周前几个交易日,每天开通交易的投资者相当于此前差不多一周的数量。笔者了解的情况是大概已有10%左右的账户开通了创业板,相当于活跃交易账户的三分之一左右。虽然按规定券商将向投资者现场讲解市场风险,并要求投资者签署风险揭示书,但这里面有多少投资者清楚、完整地了解创业板市场的风险,笔者还是心存疑虑。
我们知道,创业板的上市条件低于主板,主要是对企业营业收入和盈利标准方面要求较低,企业规模也相对较小。虽然创业企业具备较高的成长性,但相应地创业板市场也有较高的投资风险。一方面公司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业绩可能不稳定,退市风险大;另一方面也面临较大的技术失败风险,一些企业可能因为技术不成熟而创业失败。此外,即便是优秀的企业也可能因为股价定位过高,透支了未来多年的业绩增长;而股票市场也是涨跌无常的,投资者将面临股价波动的风险。有鉴于此,投资者应充分了解创业板市场的投资风险和公司自身的经营风险,审慎做出投资决定。
今年以来,在货币政策相对宽松的背景下,1-8月银行新增贷款约8万亿元(去年贷款规模不到5万亿),市场资金面的宽松催生一波“牛市”,这与笔者年初的判断完全吻合。但是如果单纯通过放大信贷规模的间接融资方式给企业输血,很有可能无法实现良好的资源配置,同时这些资金是否有效流入实体经济以及效果如何尚待观察。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方式直接融资,应该是信贷融资的一个有益补充,而对于中小创业企业来说,他们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很大,创业板的启动对于这些企业而言无疑是引入了源头活水,也为此前投资的风险基金建立了一个退出通道。
从国外的经验看,创业板搞得成功的仅有美国的纳斯达克,其他国家包括德国、日本、韩国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的创业板都不成功,有些最终被关闭,有些虽然还存在但交易清淡、公司纷纷提出转板。笔者认为,监管部门应该吸取国内外的有益经验,努力发展好这个市场,不能让其重蹈覆辙。(本文发表于2009年9月27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