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觉

标签:
股票 |
分类: 股市杂谈 |
错 觉
张 崎
最近一个阶段由于忙于工作和家庭,对市场的关注度有所下降,有朋友问起上证指数突破3000点了,后市怎么看,可以买些啥股票,一时竟不知道说些什么好。
股市自国庆长假以来上涨了逾10%,很多股票连续多日达到涨幅限制,让不少投资者又心思活络起来。市场是否进入新一轮升势呢?创业板启动是否会拉动其他板块水涨船高呢?手里的股票什么时候可以解套呢?是不是要换成短期涨幅大的品种呢?
一个经常思考的投资者,未必是合格的投资者,但反过来则是成立的,不思考的人很难成为合格的投资者。对于市场趋势和个股走势的判断,往往占据分析师和投资者大量的思考时间,但以笔者十多年来的从业经验判断,股市中唯一确定的事情,就是市场是不确定的。换句话说,股市中的大多数人所做的思考,其实是盲目的、无效的和徒劳的。没有人在2005年指数1000点的时候预测到2年后指数会上涨到6100点;也没有人在2007年10月预测到指数会在1年后跌到1600点;同样,去年这个时候也没有人预见到股市这么快又恢复元气。市场的不确定,其实是投资人的行为的不确定所导致的。虽然很多人在投资中显示出理性的一面,但更多人,包括很多机构投资者在内,他们的投资行为是非理性的。
市场有效性不足,反映在几个方面,一个是定价功能的欠缺,一个是资源配置的失位。我们知道最近的一些新股,询价下来市盈率超过50倍,直接结果是在发行市场就滋生了泡沫,上市公司又募集了超出正常投资所需的资金,本来这些资金可以流向其他更需要的地方。这些企业真的就具有非常高的成长性么?真的值那么多钱么?也许在美丽的光环之下,只是一种错觉。
根据资本市场的特点,投资者盈利的模式在于买卖差价、红利和利息。要实现稳健获利,需要对推荐交易的品种、买卖时点、交易频率以及仓位控制有全面的研究,对于交易系统构建亦有较高的要求。
研究数据表明,只有不到5%的投资者能够持续战胜指数。他们往往具备较高的企业财务分析能力,能够从连续几期的财务数据中读出公司的发展状况和前景,并能够对于股票的估值有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从而做到在低于合理价值时买入,高于合理价值时卖出。
当然,笔者也相当佩服那些“一根标尺走天下”的技术分析人士,所谓殊途同归,适合自己的投资思路才是最好的。股市里面从来没有专家,只有输家和赢家。(本文发表于2009年10月25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