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不爱上学的孩子(隐居型孩子)
(2014-04-17 19:15:41)
标签:
育儿 |
分类: 春之谷的日子 |
对于不爱上学的孩子(隐居型孩子),分析起来大致有三方面原因:
一、社会性问题
孩子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没有可以帮助他们的成人或者没有寻求到好的解决方案。
塔卡提到他诊所里的一个案例。
有个女孩,每周去塔卡的诊所治疗。她有点属于学习较慢的类型。不过在小学6年里,过得还算快乐。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友好。
升到初中以后,换了同学和老师,情况发生了变化。频频有学生取笑她,在游戏中联合起来欺负她,令她难堪,无法在集体中游戏。老师也不太包容她。学期结束准备庆典汇演时,老师和其他学生们悄悄集体决定,庆典中让这个女孩演一个独角戏,但大家不会给予任何帮助。女孩不想演这个节目,实际上她也无法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独自表演节目。这件事给了她巨大的压力,老师同学们联合起来施加的压力终于成为最后一根稻草——从此她再也不去学校了。
塔卡知道这件事及背后的很多复杂的人际关系的来龙去脉后,决定为女孩专门开始一个绘画课程,从内心和精神层面来帮助她。他请来两个非常好的老师,又安排了三个人一起来照料这个绘画小组。塔卡去找了一个自闭症和一个唐氏综合症的孩子,组成了这个特殊的治疗小组。为什么选唐氏综合症孩子和自闭症孩子呢?因为他们并不智力化,只要教给他们怎么做,他们就会很忠实地跟随。对这个女孩来说是个很好的陪伴。
他们一起用色彩画画——不是那种描摹具体形状或事物的画画,只是体验色彩。自闭症的孩子非常有天赋,很快就画出一幅幅很棒的画。唐氏男孩,则非常非常缓慢地、沉浸地、画着他的作品。而这个女孩,她一直坐着,根本无法画画。她完全不能打开自己的意志,无法自由地表达。在学校受到的打击,使她害怕与人接触。她无法在人面前表现自己。当她独自呆在家里的时候,她很有安全感,内心很平静,可以平衡自己,一旦需要和外界交流,她内心的平衡被打破,就无法再正常做事。
第一次绘画课就这么结束了,她什么也没做。
但尽管这样,她第二次还是来诊所了。这让塔卡感觉到希望。
塔卡是个对他人感受非常敏锐的人,他不会命令说:“来,画张画!”也不会选择用温柔的腔调:“我们画张画吧?”。他使出当演员的浑身解数,竭力做出完全、非常不在意的样子,对那孩子说:‘如果,也许……你能画那么一点点……也行。不过当然,
这不是必须的,无所谓啦根本无所谓,不画也行!’虽然表面上装得那么不在乎,其实内心里疯狂地祈祷:“哦,天啊,求求你!求求你了!画一张吧!”
女孩拿起了笔,从笔上慢慢滴下一滴蓝色在纸上。然后就结束作画,回家了。
塔卡内心狂喜!当然大家都能想象得到,他表面装作多么不在意。
第三周再来时,女孩在这张画上又滴了两滴颜色。再下次,她滴了三滴。再下次,滴了十滴。后来,她开始大幅度地涂抹颜色。这张画,女孩前后画了三个月。
三个月后,塔卡对女孩说:“接下来,我们打算尝试在这些色彩上,完全覆盖上另外一些色彩。”这是一个挑战,完全不同的体验。对女孩来说,她只敢把色彩并列涂在纸上,却无法做到在已有的画面上完全覆盖另外一些颜色。
塔卡依然以自己的方式鼓励她——内心如和尚般祈祷,外表却像个演员一样表演着漫不经心。
过程是艰苦的,结果是同样的,她做到了。
一年后,女孩终于慢慢好转起来。当然,只接受治疗是不够的,外部环境也必须得到改善才能让女孩重返学校。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她的妈妈去学校找教师会与老师们交流,她的哥哥去找学生会,与同学们交流。全家人在备受煎熬中艰苦努力。但结果终于是乐观的,这个孩子又回到了学校。
当然,也有不同的案例。老师和同学都对拒绝上学的小孩很好,但他仍不想去上学。这可能有其他原因:比如学校教授的课程对这个孩子来说太物质主义了;或者他就是想独自呆着,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二、性格问题
这类孩子敏感,很难和别人打交道。
和第一种问题一样,要尽一切可能,想尽一切办法去帮助孩子脱离困境。如果是心理治疗师或者治疗教育者来插手,要小心地和父母或学校去交涉,进行深度交流。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把孩子从屋子里带出来。因为这种“一直呆在屋子里不出来”的情况,并不属于孩子本来应该所处的状态。他们内心其实是想去上学的,只因为某些外在原因而无法去学校。
不管怎样,孩子不想去学校的意识,是应该保护和尊重的。然后,再想办法去帮助解决。一定不要强迫他们,不然只会得到更糟的结果。
三、精神(灵性)世界方面的问题
这类孩子有点类似第二种孩子,但还不一样。对这类孩子而言,他们就应该呆在屋子里不出来。那属于他们的生命进程表中安排的一部分。
这种类型的孩子和普通人的生活、生命节奏不太一样。大多数人的节奏是白天出去,夜晚回来。但就像深山里那些整个冬天都在冬眠的动物一样,这类孩子却有着一种更长的节奏,他们可能会集中1年、3年、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蛰伏”——然后,最终,基于某种特定的机缘,他们又出来了。在这期间,纵使我们用成百上千的方法,企图把他们从隐居状态拉出来,可能也无法成功。如果真的强迫孩子去上学,恐怕只会得到更糟的结果:他们可能一生都无法真正从自己的封闭世界走出去了——因为那是他生命中“计划”好的一段节奏,无法改变也不容改变。我们只能充满耐心地等待。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让孩子感觉他这样做并没有太多不妥,一切都很好。保证孩子的内心平静,永远是最首要的事情。
有些人,甚至半生的时间都在这种情况下。塔卡曾遇到过一个男孩,隐居在家20年后才自己决定走出来。通常这样的孩子不会跟别人说他长期隐居起来的感受是什么。他们可能会有两种感受:
1.我这么呆着已经不太舒服了,我要出去了。
2.我有权利这么做,我还要这样在屋子里呆下去。
有人认为这样的孩子是因为意志力太弱,才不能去面对外面的世界。而事实可能正好相反——他们有很强的意志力,以至他们可以一直坚持呆在屋子里不出去。
有时,这些孩子并不是完全不能与外界接触,他们也可以独自去河边散步,去商店购物或其他一些事情。但相比大多数孩子愿意和同龄人交往,这些孩子觉得和同龄人交往索然无味。他们有可能会觉得与比自己大很多或小很多的人群交往更舒服。对这样的孩子来说,不能强迫他们一定要呆在同龄人群体中。尤其偏向自闭症、歇斯底里症的孩子,都觉得和隔代人在一起更舒服更放松。
在过去,或现在的偏远地区,有很多学校,只有很少的学生,混龄放在一个班级里,6、7岁到十来岁的孩子,都在一起上课。这样的效果真的会比在现在大城市里,同龄人在一个班里上课的情况糟糕么?实际上,他们甚至发展得更好。因为他们的环境比大城市里的孩子更好些。首先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周围人群的心魂状况也比城市里好些,而且因为班里孩子很少,可以得到老师更好的照顾(想起我自己小时候念的重点小学的重点班,有80个学生!丢一两个老师都不知道。)。不必太纠结于一定要求孩子和同龄人在一起学习,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塔卡有时会被某些学校邀请去带领学生排一出戏剧。通常他会要求,不以班级为团体来排练,必须是全校学生、任何年龄都有的情况下来一起来参与。在这过程中,老师们会惊讶地发现很多孩子呈现出和平时在班里完全不同的面貌或特点,简直不能相信是那个孩子。
所以,孩子经常需要一个和学校、家庭两元性完全无关的第三种环境来展现自己。属于第三类的孩子,可以尝试带他们去和学校、家庭之外的,完全不同的场所,去交往完全不同的人群。当他们看到一些有趣的人,可能会想:“世界真是奇怪啊,这些人形形色色,看来我也不算是很一个奇怪的人嘛!”貌似一切都是无意的,但他们和其他人交往、学习的过程,有可能就出现一个突破点,改变了整个状况,使他们走出原来封闭的世界。
总之,对于这类孩子。如果他的命运非常强烈地、精心地安排了注定要有一段时间,他们一定要安静地独处在自己的世界里,外界的努力其实也没什么太多办法。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安静地接受命运安排的时间表,耐心等待和陪伴。
那个隐居了20年的男孩,最后还是决定走出房间。他说:“我呆够了。”之后,他开始写作,把他在隐居年代所想的,都写成了童话。
塔卡以自己几十年治疗特殊儿童的经验告诉大家:“当遇到一个不爱上学的孩子,无论哪种类型,先不要着急迫使他去学校。等等看,找找答案,看看孩子究竟想要做什么。”
前一篇:陪苦痛前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