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巧合遇到一次老师给两个孩子“解决问题”,虽然条件所限自始至终没把事情全部搞清楚,但是老师的一些做法解决了我长久以来的某些疑惑,很有启发。
宝宝一和宝宝二均在四岁以上,其中一个宝宝是个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不太容易接受别人想法的宝宝。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持续了二十分钟。整个过程中老师说话的语气一直是平和的。起因似乎是,宝宝一认为自己头上有闪亮的花,宝宝二认为对方头上没有闪亮的花,争执起来并且俩人都动了手。
老师先了解事情经过,分别听取了两个宝宝对事件的描述。小孩子就是小孩子,坦承对方打自己是因为自己先打了对方。事情搞清楚以后,老师帮助分析,并对先动手的宝宝一解释,宝宝二认为你没有闪亮的花,这是她的想法,她可以有这样的想法。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不同意她的想法,你可以告诉她你的看法,但是不可以动手。
宝宝一说,我说了,我说了好几遍。宝宝二说,没听见。老师忽略了这个分歧,要求宝宝一道歉,因为是你先动手的,请你向宝宝二道歉。
要求几次之后,宝宝一气鼓鼓的说,对不起。老师说,这样的道歉如果是我的话我认为我很难接受。
老师再次分析了事件,以及共情。比如,宝宝二这样说你你心里感到很不舒服是吗?宝宝一打了你你很生气是吗?等等。宝宝一和宝宝二再次表达了自己在事件中的感受,表达得比前面更充分,甚至差点儿再次打起来。
就在我为老师是否能顺利解决问题捏把汗时,奇迹发生了。两个宝宝居然不久就平静下来。宝宝一很诚恳的说了对不起。宝宝二还想神气一下,说不接受这样的道歉。老师说,宝宝二你要看一下宝宝一是怎么道歉的再决定是否接受,现在请你看着宝宝一的眼睛,听她说对不起。
最后两个宝宝互相道了歉。宝宝二道歉的具体由头我不记得了。然后三个人平静友好的离开了,没有愤怒,没有委屈,没有积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