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敲开幼小衔接的门

(2011-01-11 15:29:22)
标签:

转载

我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这么懒,懒到自从认识了玥玥妈,就三天两头跑人家地盘上按“转载”……
原文地址:敲开幼小衔接的门作者:coffe_coco

    作为一名中国家长,继选择幼儿园之后,下一个主题就是幼小衔接、及择校了。今年家长培训最后一天的内容,就是幼小衔接专场。上午是主管学前班的老师全面介绍学前班情况,以及已毕业学生家长答疑,下午是小巫介绍她家孩子就读的国际小学和她现在参与的南山华德福小学的部分工作。说实话之前我从来没有在这方面认真想过,只是偶尔看些文章帖子之类。听过这次培训,才算稍微找着点儿北。

 

    “幼小衔接”是怎么回事?这是第一个要搞清楚的问题。这次老师给出的说法,让我非常信服。他们真的是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和回访已经毕业的学生,了解他们在上小学后的经历,结合孩子当年在园的情况,来反省来设计“幼小衔接”工作。他们认为幼小衔接的任务是帮助孩子从无意识的学习过渡到有意识的学习,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回忆起来这个工作的确是很需要的,但好像我们小时候是小学一年级完成的吧。可现在的小学貌似不提供这种服务了,要求进来的孩子就是已经准备好的孩子,直接就开始小学教育,把适应工作都推给了家长。下午也有家长问到小巫是怎么帮助孩子幼小衔接的,小巫想了想有些无奈的说她不记得孩子有“幼小衔接”。多希望我们的学校能更尽职一些、更专业一些,最好能稍带着把家长也教育一下,让我们忘记孩子需要“幼小衔接”,让我们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我们自己的工作和事业上,这样我们才能把自己的专业做的更好。大家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专,大家的人生效率都会提高很多。

 

    在这个阶段,保护好学习兴趣甚至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只要这个内在的发动机不被破坏,知识量迟早是会赶上的。但是一旦让兴趣成为随着入学时间越长而递减的趋势,孩子就会后劲不足。漫长的人生,需要学习的日子还在后面呢。

 

    老师给孩子们的学习起点也是非常高的。比如文字的学习,会从象形文字和文字的演变开始,从文字最本来的意义开始。当然这不是灌输观点,而是让孩子去亲身感悟“文字”。孩子们不但能够自己认出象形文字(象形嘛),还能创造自己的象形文字,甚至到后面会对包括现在的文字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种对“文字”文化内涵的感悟经验,是单纯的认字所不可能具备的。数学的学习,则从数量数名数字开始,从数数开始,踏实起步。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逻辑之美。这种经验伴随的美好感受,会让一生的数学学习充满美好。真的让孩子们接触到这些文化的本质,让孩子们体悟到生活与文化的紧密连结。“文化”、“文明”并不是脱离生活漂在半空中的,而是与我们的生活相互交融着。他们在这个年龄,通过直接体验来获得这样的经验,是非常幸运的。这才是真正的“继承”,继承的不仅仅是几个符号,而是人类千年文明的根。

 

    都说孩子的成长就是整个人类进化的缩影。学前班的作业本为此做了最好的注脚。从大本子上的涂鸦式文字,到后来田字格里一笔一画的认真书写,字的变化是表面的,展现出来的那种状态的变化、真的就像一群小野人慢慢慢慢进化成有文化的智人一样,很有意思。

 

    另一个印象很深的议题是,家长要建立怎样的择校观。并不存在一所那样的学校,只要孩子进去就像进了保险箱,可以一路安然无忧的走到成年,也没有一条路是这样的。这是一个严酷的现实。即便是国际学校,也存在老师同学流动性大、学校和家长存在观念上的差异之类对孩子成长不利的问题。我们很难给孩子扫出成长中的一切障碍。即使做到了,孩子也会成长为一个无能的人,而我们是无法去扫除他一生的障碍的,他终归有一天要用他那婴儿般的柔弱之躯面对未来更加惨淡的人生,或者感受不到自己活着的价值。唯一的办法是尊重孩子的人生,帮助孩子成长起独立的能力,在他遇到困难时与他一起共同面对,用爱接纳,用智慧帮助他成长,而不是规避困难。首先我们要对困难有好的态度,孩子才可能获得对“困难”的免疫力。

 

    而小巫说的、选择华德福学校的心态,则更加直接。家长选择这样的学校,就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家长不是学校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不是把孩子扔给学校就算了,而是要真正参与到孩子的教育生活中来。可能这个学校目前还不成熟,但是同样的,孩子在这样的学校的经历,也会带给他在别的学校不可能获得的东西,甚至可能主流教育下的人们都普遍缺乏的东西,比如使命感,“Just do it! ”的精神等等。只要这个学校富有具有这些美好品质的人,孩子就会吸收到。

 

0

前一篇:缺钙?
后一篇:布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