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新鲜出炉笔记:胡萍老师讲儿子的高中
(2010-11-10 19:21:25)
标签:
转载 |
分类: 开始 |
花生班的家长玥玥妈妈总结了一篇详尽的记录,转来和大家分享。
有时候觉得听这种内容真是自找刺激。因为我们事实上没有经济能力去为自己的孩子提供这样的条件。但我是那种死也要死个明白的人,即使没机会,也要了解,我们错过了什么,孩子错过了什么,至少能够了解孩子正在或者即将经历什么,以便在精神层面理解和支持孩子。另外,作为自我成长狂人,我觉得,通过对比我们曾经受到的教育,可以发现,我们有哪些天生优秀品质被教育掉了。了解了失去的根源,我们就有了把它们找回来的希望。
===================================
===================================
通过学校的选课制度,感觉高中其实是向大学的过度。头两年会有比较多的必修课,涵盖文理。同时有很多方向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选课之前老师会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为学生们提供各个课程的特点、方向、职业前途等相关信息,作为选课参考。学生们通过头两年的选课,基本已经可以了解自己的兴趣,确定将来的发展方向。后两年学校只保留英语和数学作为必修课,其他都转为选修课,但是会限制每个学生选修课的数量。所以事实上选择专业方向从高三就开始了,学生们会选择与将来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这样方向性就很明确,也为大学里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打好基础。
对比我们的高中,目光真是很短浅,就是高考分数,什么人生目标、兴趣、想要成为怎样的人,统统靠边。还记得我们文理分科的分析,兴趣稍微提了一下,重点是数理化成绩。如果成绩不好呢,只能选文科。如果数学成绩还不错呢,又对文科有兴趣,最好选文科,将来考大学会比较沾光。如果成绩很好呢,老师家长都鼓励学理科,因为会比较有前途。至于什么样的前途,其实是很模糊的。我们就这样、在一个不太成熟的年纪、在对专业的未来可能性没有了解、对各类学科没有体验、对自己兴趣很模糊的情况下,做了一个影响我们整个人生的选择,真的很盲目。
胡萍老师说到他的儿子在第一年选了商学,学了之后才发现非常不喜欢,在第三年毫不犹豫的放弃了,重新选了与自己的兴趣生物学相关的化学和物理,作为向大学冲刺的配备。这样的选择,我们很多人可能要一直到大学毕业后才有机会有能力做。
===========================================
学校有很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第一年不及格可以留级,第二年不及格就会被劝退学。老师们不会紧逼着学生们刻苦学习。但是学生们并没有因为少了约束而成绩不佳,每年都有很多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被国际名校录取。而退学的大都是高中以前被家长和老师逼得很紧的学生。所以,那些以管得严逼得紧成绩好而著称的高中,这种高强度的压力真的是必需的吗?副作用真的可以忽略不计吗?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真的就没有学习主动性吗?
胡萍老师提到她发现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爱睡觉,不仅仅是她儿子。后来她在书上找到了理论依据,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在长身体,睡眠很重要。但我们却从小学就开始宣扬“头悬梁,锥刺股”。刚简单查了一下,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的时候,都有妻子了,貌似已过青春期。前途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健康的身体,孩子要用什么来支撑前途呢?
===========================================
学校也有快慢班,特别是数学。但是学校并不会让慢班的学生感到被歧视。学校会告诉学生,学校制订了不同的计划,帮助学生在高考时数学达到合格的成绩。其实从中就可以体会到,学校对学生的看法本质上就与我们传统学校不同。学校承认并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不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事实上没有人能全面发展,每个人必定有自己擅长的方面,也有自己不擅长的方面。学校认为数学能力很重要,对数学能力会有要求。对那些数学上感到困难的学生,学校根据以往的经验,从专业的角度,为孩子制订更加适合个体特点的学习方法和计划,这比简单粗暴的竞争刺激法(在传统学校中普遍使用着)针对性更强,更真诚,更人性,也更加有效,还不必以牺牲孩子的自信等品质为代价。
有的数学不好的学生,在其他方面可能是很优秀的。讲到有两个学生痴迷政治,每逢同学聚会都大谈特谈主义话题。他们甚至亲自到朝鲜、到美国等地考察,研究对比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学校并没有因为他们数学不好而使其自卑,影响到他们在其他课程上的热情。
============================================
学校有很多社团供学生选择,涉及各个方面。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的不止于培养兴趣。胡萍老师说到儿子擅长烹饪西餐,在今年的圣诞节,他策划要举办西餐小吃摊。但是学生会经费紧张,主席不同意再为他提供资金支持。他决定把这个想法单独立项,去向学校申请专项资金。提交时他还想到拉上一位外教老师一起去游说。通过之后,他亲自操持,从买菜到做到卖。小吃摊非常成功,而他又在策划更加大型的、能够展示自己厨艺的活动。今年的社团他在烹饪组开课教同学们烹调,一水的女学生跟他从洗菜学起。不错了,很多人大学毕业了也不见得会洗菜。
最后胡萍老师也说,我们很多人可能一生都没有这样的机会。而这些机会,原本在高中教育阶段就可以在学校的帮助下获得的。学校,到底应该扮演怎样一个角色?
=========================================================================================
=============================================
学校的考试,也不像传统高中的考试。期末考试会分好几次。比如计算机,第一次考理论,然后给两周准备时间,再考一次操作,之后又是两三周的准备时间,考第二次操作。最后成绩是三次考试成绩的综合。考试准备期间学校还会放假。放假回家的学生们,也很少挑灯夜战刻苦学习,大多在睡觉,不怎么紧张的样子。
还有提到她儿子参加的数学竞赛还是什么?评委评分时并不是只看结果,而是很认真的评估学生使用的解题方法。如果方法高级,即使计算结果有错误,也不会影响成绩。而我们老师怎么说的来着?“一定要仔细!即使前面都做对了,结果错了也要扣分的。你们知道高考中一分意味着什么吗?”
=============================================
胡萍老师还提到儿子在高中两年多中情商方面的发展,非常欣喜的样子。她说了几个例子,比如她儿子有一个小老虎,去到哪里都带着,感觉有点儿安慰物的意思。还有三只猫,代表一家三口。他去上学时就会把小猫拿到另一边,回来时再把小猫放回爸爸妈妈身边。类似还有很多,本该在幼儿园时期发展出来的东西,因为以前在传统教育体制下,一直没机会发展,到了这所没有那么大的考试压力的学校中,竟然也一点点开始萌芽、生长、自我修复。而他也从一开始的内向、不怎么参加活动,变得越来越开放,那种面对外界的能力,明显增强了。虽然以前错过了很多,但是胡老师很高兴孩子有机会得到修复。是啊,现在三十岁身体三岁心理的人,并不少见。
我想起《成长的秘密》中的几个孩子,有些是四岁之后才从传统幼儿园转到芭学园的,上过很多兴趣班,多才多艺。但是当孩子遇到融入群体方面的困难时,这些才艺、知识,对解决问题根本毫无用处。最终还是要靠孩子在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在老师帮助下,自己慢慢成长出这方面的能力。而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起就剥夺了孩子们这方面体验的机会,越来越繁重的学业,使得小学、初中、高中修复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有些东西是灌输不来的,剥夺了实践就是剥夺了成长。
一个新的我们看待孩子的角度,其实就像我们看待一个成年人一样,知识很重要,成就很重要,但是“人”更重要。过去的很多年,我们都在把对孩子成长的评估,简单化为成绩的高低,名次的先后。所以考察一所学校,什么更重要呢?
========================================
胡萍老师因为在央视做节目迟到了一会儿,大李出来垫场,一如既往的、透露出她最新的观察报告。老师们在学前班做了一个教学实验。语文课上,学习唐僧师徒西天取经那个歌谣,配动作的。动作比起园里以前晨圈钟韵律舞的动作来,算是简单的。但老师改变了教学方法,没有像晨圈那样带着孩子们一起做,而是先自己完整的做了一遍给孩子们看。孩子们看过之后已经有些胆怯了,因为老师的完整动作在他们心中成了一种标准。然后老师把动作做了详细分解,孩子们更加不自信了,教学效果也很不好。有些孩子甚至不做。这不是他们身体能力的问题,因为他们在入学前班之前就可以把动作更加复杂的韵律舞做得很好了。大李发出天问:“究竟是什么让孩子‘不会’的?”可见教育方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