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转自李网--安全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妈妈给孩子的
(2010-10-28 12:55:24)
标签:
转载 |
分类: 开始 |
当孩子害怕了(特别是男孩),我们会觉得这个孩子胆子怎么这么小,这个害怕?
一群羚羊在草原悠闲自得的吃着草,他们很开心能吃到这么嫩绿的草,这时草原的附近出现了一头肚子饥饿的狮子,正悄悄的靠近它们。
一头羚羊发现了狮子的存在,给同伴发出了信号,羚羊们收到信号后,一阵恐慌,差点乱了阵脚。饥饿的狮子盯上了一只刚出生不就的小羊,小羊的妈妈和其他的强壮的羚羊为了保护小羊,愤怒的低着头用羚羊角冲向了狮子。。。。。最后,狮子捕捉到
了一只不辛的羊,看到自己的同类的牺牲,其他的羊一阵哀伤。。。。。
愤怒让我们感到边界和生存的空间被侵犯。
个人成长就是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受到一些外界环境的制约,常活在’别人会怎么看说‘的世界里,很少看看自己是什么样的感觉,自我成长就是让我们看到那个真真实实的自己。自己帮助自己的心灵成长,唤醒看到自己的’内在孩童’并接纳他,只有真正的接纳了自己的内在孩童,才能真实的接纳自己,才谈得上爱自己,爱我们的孩子,爱我们的家人。。。
徐浩渊博士说得不错.我们都有心理伤痕.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能觉察到,我现在感到很焦虑的情绪到底是来自于哪里?真的是孩子造成的吗?
我以前遇到的问题是: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比如可可3岁半以前.如果我因为要冷静而离开哭闹中的孩子的话.我会觉得不忍心,而且就算我比较平静的对可可说:"妈妈现在为这件事儿感到生气,我要到阳台去深呼吸一分钟.''3岁半前的可可,仍会感到很不安全的,大哭着跟过来.
当我们小的时候,感到悲伤难过而哭的时候,我们的养育者,都会告诉我们:"不要哭了,哭鼻子羞羞...有什么好哭的.等等..........''
如果孩子的年龄在2,3岁,他在生气的时候表达说‘我打你’,没有真的动手打人,我认为没有必要刻意纠正。如果这家里,可以把家里特定的抱枕给他,并告诉他,可以把不愉快发泄在这特定的枕头上。如果动手打人,父母需要保持情绪稳定,温和并坚定的告诉他,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不允许的,然后告诉他什么样的方式是被允许的。
也许前面的帖子中出现的打枕头等情景,让人容易误解为安全合理的表达情绪就是打枕头。打枕头只是其中的一种外显方式。重点在于接纳我们的情绪-----孩子的情绪----找到适合宣泄自己情绪的表达方式(前期宣泄情绪是有必要的,特别是我们压抑了太多过往的情绪时。但随着我们的成长,打枕头的宣泄情绪的方式会越来少用)。请妈妈们把重点放在我后面关于觉察练习与关爱内在孩童的帖子上。
“安全合理的表达情绪”有区别与“发泄情绪”
安全合理的表达情绪的第一步:在概念上理解,有情绪并不是不好的,接纳自己的情绪,接纳孩子的情绪。
第二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感与连接。及让孩子相信无论何时父母都是爱他的,不会抛弃他。这点从怀孕到出生到孩子7岁前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步: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成人在面对孩子的情绪时(哭闹),是否是允许的、接纳的,同理孩子的?这点很重要。试想,如果我们平时面对孩子有情绪时,是不耐烦的,不接纳的,孩子又怎会接纳父母有情绪是合理的呢?
第四步:妈妈和孩子一起准备一个家里专用的大抱枕,让孩子知道这个大抱枕是家里专用的出气抱枕。如果可以与孩子和妈妈共同制定一些原则及:不伤害他人(不攻击他人),不伤害自己(不把情绪宣泄到自己的身上),不损坏环境(不能砸摔家里的用品)。
有情绪的时候就可以宣泄在这个特定的抱枕上。最好关上房间门,自己一个人宣泄。我自己的经验是,孩子有时是不愿意她一个人呆在房间外的,即使她知道妈妈很快就会出来。但我会看情况而定,果然我的心情真的很糟糕,我仍然会关上房间门,拿上特定的抱枕独自处理。处理完情绪后,打开房门前通常我会轻松多了,孩子能感受到妈妈自己去处理情绪并不是什么坏事,总比对着他怒吼强。不过事前要对孩子说明的是:不是孩子(他)让我们生气,而是我们需要花点时间面对自己的情绪。
第五步:学习在那个当下觉察自己的呼吸、情绪、念头、行为模式,觉察到后做出选择,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面对自己的情绪。用情绪抱枕处理?还是深呼吸走开一会儿?还是创造出其他更好的方式?还是像以前一样对着孩子发火然后内疚?
现在我仍然在这样的模式循环中,但可喜的是,在这几年的学习中,我对自己越来越了解,面对自己的情绪时,也有了更深的觉察。打枕头来处理自己情绪的方式,我逐渐的用得少了。这需要时间,也许并不是那么轻松容易,但也并不是遥不可及。
打抱枕、宣泄情绪、只是当我们处在无意识中,无法自控时,为了把对家人和对自己的伤害减小到最低的方法,只是应急的一种处理方式,但绝不是唯一的方式,更加不是终极的方式。不防只是把它看成是,我们在未来能更加成熟面对情绪时的一个过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