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顺的时光抽屉
顺的时光抽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218
  • 关注人气:22,9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跃儿经典语录——关于早教

(2009-06-17 03:18:27)
分类: 开始

这些语录中是采访中李跃儿说过的话,不敢有任何篡改,原话抄录。

孩子的早教,到底该教些什么?呀呀学语就开始背诗认字算算术,是否让我们的宝贝如我们期待般赢在起跑线?

从这些话中,大家或许可以体会李跃儿的一番苦心,以及她对那些被父母的爱心和责任心无意中“虐待”了的孩子的担心和痛心。

 

以下内容谢绝任何形式的转帖,谢谢大家配合

 

****************************************************************************

 

* 6岁之前的孩子是属于自然的,属于上帝的,6岁之后才开始变成“人”。我们没有权利改变他们内在的发展机制。

我们连养猫养狗养动物,都知道要按他们自然地机制去养,但养孩子的时候,却忘了。

 

* 有的家长把孩子看成一张白纸,自己可以随意在上面画画。有的家长画得不错,培养出了刘亦婷、卡尔.威特,但绝大多数家长,画坏了画,甚至把纸戳露了。

你按照刘亦婷的路子去培养你的孩子,你的孩子也不会成为刘亦婷,而且,这个社会也不需要那么多刘亦婷。这个社会更需要的是许三多那样的人。

  还有的家长,把孩子当成一个空罐子,拼命地把知道的东西都灌给孩子,这样的孩子的创造力很容易受到损害。

 

* 种子的身上,是看不到妈妈的影子的,就像我们无法从苹果上看出苹果树的影子。但种子有自己的计划,需要我们按着它的自然需求去培养和种植它,才让它长大成才,开花结果。孩子现在就是一颗种子,他有他自己的成长计划,需要我们去了解,而不是按着我们的计划去安排他们。

 

* 问:可以尽早教孩子背诗、认字吗?这样做会不会对今后的学习起到有益的帮助?

  培养孩子,就像在盖房子。我们知道,如果要盖一座高楼大厦,要花很长时间来建造一个非常坚固的地基。如果在地基往下打的时候,就着急开始着盖楼,就只能盖出一座小火房,而不是高楼大厦。盖高楼时,1个月2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都还在“地下工作”呢,地面都没有露出来。而小火房却已经可以建好了,等高楼开始一层层向上发展的时候,小火房呢?再加半层就倒了。

这个道理,中国的父母都懂,但他们不敢应用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身上,因为他们的父母和老师没有给他们这个心力,没有给他们这份精神力量,他们只敢随大流——别人怎么教育孩子,我们也怎么教育。

  有些家长,培养孩子心切,孩子还在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就着急让孩子认字,孩子刚开始说话,就教孩子背诗,这就是“逼”着孩子往上走的心理呀。

孩子的大脑只发育了40%,家长们在孩子们大脑还没有发育健全、精神还没有和这个世界合二为一的时候,就着急让2岁的孩子背那些古人在30岁时候写的诗了——那些诗,是古人经过长时间的生活凝练才写出来的,是他们思考、总结、归纳和感动的结果,而我们的孩子连理解和感动的基础都没有,就开始死记硬背了。

这样教育的结果,只能是让我们的孩子逐渐失去自己的理解和创造,看到马路上的红绿灯张口就“红灯停,绿灯行,小朋友记得清……”看到小鸭子就“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看到下雨就“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家长以为自己把孩子教育得很好,表达能力很强,其实正好相反,这样的孩子失去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被当成空罐子硬给“灌”进了这些他们并没有感触的语言。

做为家长,应该了解一些教育的基本常识,知道孩子是一颗种子,要给他适合的营养,知道他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如果你知道了,就不会成天拿着识字卡片在他们面前晃多少次了(笑)。

 

* 我们发现,如果一个孩子从2岁就开始被这样培养(指背诗,认字,算术等训练),到19岁,这个孩子基本就被“毁”了,他再也没有力量自我发展了,记忆模式也停留在童年时期。我们了解到有一大批孩子是这样的,等家长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悔了,也晚了。

我们还接收过这样的孩子,从刚说话开始,父母就不停地教他背诗、学外语、学钢琴、学奥数,上学前已经把小学二年级的课程全学完了。但9岁时,这个孩子开始极度抗拒学习,简直和全家都成仇人了。送到我们这来,发现孩子的发展性心智已经受到极大损伤。没有办法,只好让他回到2岁,让他完全放松下来,每天玩沙子……但他和真正的2岁孩子玩沙子得到的还不一样,他受到的损伤非常难恢复。

 被毁的这些孩子,他们生活在痛苦中。做为父母,你们在做什么呢?

 

* 顺应人类的自然,使孩子积攒下将来能够“打井”的意识和能够“打井”的力量,才是真正赢在起跑线上。要保护好孩子的智慧模式,如果孩子有一个好的智慧模式,哪能学不好外语学不会钢琴呢?

  一个有能力的人,一个教育使得他潜能发展得很好的、有心力有智慧的人,不会那么容易就学习不好的!大山的中文说得那么好,我不相信他从2岁就开始学中文。

 

* 教育承载的义务是提高人类的素养,人类的品质,而不是背会多少唐诗,认多少字。教育的任务是弥补时代的缺憾,满足时代的要求,而不是上个时代需要什么,这个时代我们还教他们什么。

 

* 5岁之前,儿童的记忆模式属于短期记忆,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无法回忆起自己5岁之前的很多事情。6岁之后,人的大脑开始进入长期记忆模式,所以这个时期,儿童开始学习学校里教授的知识。

 

* 6岁之前的儿童需要学的是大量的直接知识,而不是间接知识的教育。

  通过别人说、讲,看电视看电脑学到的,都属于间接知识,间接经验。

  如果没有受到大人的干扰,人在4岁之前对物的探索有着天生的、非常浓厚的兴趣。他们通常不会注意人,而只是关注事物的变化,这是造物的完美安排,沉迷于对事物的关注的孩子,不会太多注意人,这样在他的生活中不会对人们变化多端的情绪所伤害。

  4岁以后,逐渐从事物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时,他们已经有能力可以理解人的状态了,不会因为对人的行为的敏感而受到伤害了。

 

* 如果你现在就开始给孩子教授以后考清华北大的知识,将来他很可能考不上,因为你把他能考清华北大的能力废掉了。

 

* 2-6岁的儿童,最重要的是构建生活节奏和节律,人类的生活习惯和人群规则是需要构建的,但我们发现,很多中国人自小就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他们习惯于被动地被人“看”着,才能遵守规则,这就很糟糕,一群人总要被另一群人看着。

很多人也不懂得如何构建人群规则,这为他们成年以后的生活带来极大困扰,即便名牌大学毕业,却仍然不能很好的处理自己的生活,不会建立很好的人际关系。这样的人不在少数,非常非常多,他们的生活很痛苦。自律的人遵守规则不痛苦,他律的人会感到不自在和痛苦。

 

* 有调查数据显示:中国90%的成年人,心理有伤痕,这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痛苦和不便。

 

* 上帝造人真是非常奇妙,他们一出生就会对物品感兴趣,在吃饱、穿暖、得到足够的安全感后,孩子们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尽量远离给他安全感的这个人,去探索新事物——人天生就有独立的需求,如果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安全感,他就会紧紧抓住你,粘在你身边。

 

* 上班族的妈妈因为经常远离孩子,是无法花大量时间给他们安全感和心力的,这样的损失无法弥补。

按人类的自然发展规律,妈妈生下孩子,就该随时带在身边,这样的孩子才会有很好的安全感。

上了一天班的妈妈回到家,抱着孩子,温和地跟他说话,但其实,这时候妈妈的心力、时间和精力,都已经没有足够的营养给孩子了。

 

* 儿童是完全心灵化的,你必须用心才能感受到,用大脑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 你想让你的孩子生活在什么环境,就把他塑造成什么样的人。

 

* 我们绝不在幼儿园里就教小学课本,很多实际情况已经说明,那些在幼儿园里就学完小学一、二年级课程的孩子,在三年级以后成绩就会急转直下。他们头两年的好成绩,是靠之前的积累得到的,高的分数对他们来说也并没有起到鼓励的作用。

 

* 人类学习不是为了考试。

  人类的前20年,是为之后的人生做准备的,学习是为了得到足够的经验。那么之后的人生是在做什么呢?很显然,不是考试。

 

*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给你的孩子最适合他的教育。

 

* 凡是孩子喜欢的,就是他需要的。比如他就喜欢数学,他就喜欢音乐,那这个孩子可能就是这块材料。但千万不要因为他喜欢,就把他往死里搞,不要学习莫扎特,37岁就病死了——在他6岁的时候,身体就已经非常不好了,但他的父亲没有注意这些。

 

* 做为家长,需要在孩子6岁前就准备好如何一生都能够正确帮助孩子,不论他已经多大,出了问题,家长都会知道给他正确的帮助是什么。

 做到这点,就打下了一个正确的基础,对人的观点的正确的基础。

 

* 问:可以不送孩子去幼儿园,在家里自己培养他们吗?

  可以。但最好你有至少三个孩子,两个还不够。或者小区里、朋友间聚起几个孩子一起培养,妈妈们在一边聊天,做事,孩子们在一起工作(蒙特梭利的教育中,称孩子的“玩”为“工作”),关键是要提供足够的、合适的工作材料,让孩子们可以发现和体验。

 

* 问:大家都知道,巴学园以尊重和培养孩子独特的个性而闻名,但独特个性的培养,会不会对他们今后适应这个社会不利?

  答:不会呀,独特个性的培养,是指那些对他们有利的,有益的方面,是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更好地掌握自我和周围关系的能力,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中国人一向都担心自己太独特,这样的教育抹杀了人做为个体的特点,每个人都看上去灰溜溜的,不自信。

我们看到,尊重、承认和了解孩子的个性,往往能更好地使孩子适应他们周围的环境。

 

* 巴学园毕业的大多数孩子,选择了传统的公立小学,他们在那里适应得非常好。也有一部分家长,为孩子选择了像晨星这样的私立学校,他们选择这样的学校,不是因为担心孩子不能适应公立学校,而是心里明白,学习不是为了考试和分数。他们很多人自己也不是清华北大毕业的,但生活一样过得很好,他们很清楚什么更重要(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郊外的夏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