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将读书与教育联系在一起,这使它具有某种永恒的精神启蒙价值。然而今天,你会发现,读书实际上正在渐渐沦为一种时尚。
从《中国可以说不》、《中华复兴与世界未来》、《交锋》这些大众政治读物,到《迪尔伯特原则》、《道格伯特管理秘笈》等Office卡通图书,到《奥修论人生》、《心灵鸡汤》、《EQ情商》之类情绪调节剂,到《我的精神家园》、《岁月随想》、《日子》等等“明星读物”,今天的图书市场越来越受到毫无主见而又瞬息万变的白领口味的左右。
虽然很难说哪一本书一定畅销,哪一本书一定卖不出去(谁也不曾料到,一套极其严肃的《中国文学史》居然会创造10万多册的发行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今最受欢迎的是那些能够“学以致用”价值的书。这类书通常包括两种:一是外语、电脑、财会教材之类提高工作技能的;二是家庭装潢、花鸟养育、以及《ELLE》、《HOW》之类提高“生活质量”的。而人们最不愿意读的显然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那些经典著作,包括《红楼梦》、《战争与和平》这样曾经倾倒过无数代人的文学经典。
就日益人多势众的白领而言,虽然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但读书基本上只是紧张刻板的工作之余的一种休闲和调节,而且是远远排在泡酒吧、看VCD、健身运动、旅游之后的休闲项目,“迪尔伯特”的风靡一时最彻底地泄露了这个令人尴尬的秘密。作为世界各地Office打工族的代言人,迪尔伯特的痛苦遭遇赢得了这群可怜的“小人物”们的广泛认同,他们通过阅读迪尔伯特来暂时缓解他们自己的烦恼和苦闷。
很明显,变幻莫测的流行风向刺激了出版业多年来一直处于压抑之中的商业神经。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国内一部分出版社的运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多万字反映亚洲金融危机的《亚洲怎么了》一书,从截稿到上市仅有14天;而一本描写法国世界杯的书从截稿到出书,更是创记录地仅用了7天时间!虽然这些从“作坊”里赶出来的“急就章”中也有一些并没有带来预想中的效益(有报道说,大部分有关世界杯的图书退货率达到了50%以上),但毕竟绝大多数流水作业图书还是卖到了好价钱。
在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引导下,国内一批名气很大学者也纷纷放下“阳春白雪”的架子,出了不少诸如《何处寻求大智慧》、《网络文化丛书》等通俗学术作品。在我看来,这实际上是知识分子真正意义上的“下海”,他们把自己的学问直接“卖”给了市场。但是,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赢得声誉和金钱的同时,必然也会蒙受难以弥补的损失。
就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注意到《文汇报》上的一则报道:在河南某地,一群在校学生发出“读名著能帮我找到工作吗?”的质问。我想,没有人能够对此作出一个肯定的回答,但我敢非常肯定地说,假如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读过莎士比亚的话,这群孩子就绝不会提出这个令人痛心的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