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正在成为一个诱人的舞台,引得各色人等都想来展露一下身手。继《泰坦尼克号》的热销以后,流行小提琴家陈美推出了“中国之行”演奏会。虽然不可能在这块土地上留下多少遗韵,但它却让我们又一次关注起“追星族”的话题。
“追星族”是我们这个现实主义时代里最不可思议的现象之一,对一件具体的事物不计得失、不求回报地付出如此令人生畏的狂热,在当今社会,恐怕只有宗教感情才能勉强与之匹敌。
我们的社会基本上是以否定态度对待“追星族”的,理由各式各样,足以专门写一篇长文,历数“追星”的害处。然而据我看,反对“追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追星族”的偶像--歌星、影星、球星……本身没有资格被当做榜样和楷模,因此,“追星族”必定会落得个竹篮打水的结局。眼下,不少“识相”的明星自己都在不断劝告他们“追星族”,要“好好念书,孝敬父母”等等。
我以为,无论是社会的忧心忡忡,还是明星的惺惺作态,都出于一种一厢情愿的成见。事实上,令“追星族”狂热的根本不是明星的技艺,甚至也不是明星本人--难道“追星族”真的听不出刘德华和黎明时不时会唱走调吗,真的不知道范志毅曾经对自己中的一员挥拳相向吗--真正令他们狂热的,是自己执着沉浸于某一事物时的内心感受。如果说“追星族”的言行举止有失常态,那么,他们实际上是有预谋、有计划地将自己置身于一场癫狂之中。也就是说,早在见到他们的偶像之前,他们已经癫狂了!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要经过一个浪漫主义阶段,不论是为爱情,为自由,还是为了别的什么。“追星族”们本来完全应该将自己的一腔热情投向那些更有意义的理想和事业,然而很遗憾,我们的社会在指责他们的同时,又向他们提供了多少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呢?
随着岁月的流逝,知识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今天的“追星族”会一点一点变得同当下批评他们的人一样理智和实际。但有一点使我深信不疑:没有一个“追星族”最后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多年以后,当他缅怀这段“追星”岁月时,他的心情定然象今天的老知青回忆“小芳”一样甜美伤感。当然,那时候他也许早就忘了当初追的是哪颗“星”。
从这个意义上说,“追星一族”的确构成了这个日益讲求实利的世界中一道稍纵即逝的彩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