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心灵是敏感的镜子,诗人的感动有时是不经意擦碰留上的印痕;有时是莫明其妙心血来潮的映象;有时是水到渠成情感的喷发;有时是细小游丝的入口。
去年五月路过北京,从朋友处得到诗人西川的手机号。拨通以后,当我自报家门听筒传来他的声音:“是铭久呵……”就因为没有带姓的称乎,让我倍感亲切,感到我的心与他的心一下子贴近。1988年,我因练气功走火入魔住进精神病院,认识一个喜爱诗歌的病友。一年以后,我突然接到一张贺卡,是极普通几角钱的那种,上面写道:柏老师,今天是您的生日……我不记他是如何知道我的生日的,是一本《峡谷的风》的小册子?但我并没有送他。而且,这天是我生日连我自已和我的爱人都忘记了。1995年10月一个冷雨的黄昏,我一身汗水疲惫万分地爬上神女峰,沿依稀有人踩踏印痕的小“路”抵达唯一的一户人家,那是望霞村村长的家。烛光晃动,晚餐很丰盛,他几乎拿出家中所有好吃的东西款待我。饭后,我们一起在松枝熊熊燃烧的灶前烤火闲摆,他的爱人和小女儿就在旁为我烤旅游鞋,倒洗脚水。晚上,小女儿又让出自己的闺房。我躺在洒了香水挂满时装和青春偈像的床上……“上山容易下山难”当我离开那里,面对万丈悬崖我不敢迈步,村长为我削了两根拐杖,他和支书一前一后地护着我。走到半山,突然从云端里传出呼喊:“柏叔叔,来信呵”,我的眼泪上一下子就流下来了。
一次春节到巫山,重庆青年诗人欧阳斌新婚不久。我与他是第一次见面,当知道我的来意后,他二话没说就在当天下午与我一起爬巫峡口的文峰山;第二天又陪我一同进峡,从青石镇翻翠屏峰抵石碑,同盖一床十斤大被抵足而眠……那情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我记得曾读过一位诗人的文章,她说她想写一首怀念在日本生活的诗,长久因没从何入手而苦恼,直到有一天她在海边漫步,发现从海上漂来的一只木屐……
让诗人感动的大多是精神的方面的,而不是单纯以物质价值来衡量;是细微刻骨难忘的事而不是笼统的大观。
李白那首烩炙人口的《赠汪伦》,我们想汪伦当时肯定富甲一方,招待李白每日定是山珍海味、美酒佳肴;丫鬟僮仆陪伴;品茗游猎歌舞无所不尽其极。但这些都没有让李白赋诗,直到李白所乘小舟离岸将欲行,猛然回首忽见汪伦率领全家老幼男僮女仆,在岸上一边跺脚一边唱“李白李白,我们爱你……”李白的情感才一下子喷涌而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诗之所以被公认是唐诗的峰巅,让世世代代人感动,是他的诗不事不事雕琢,坦诚率真,直抵心扉触及灵魂,是无枝巧而具更高的枝巧。
近日新诗代诗歌网提出的“感动写作”,这是一个带根本和方向的问题。界限论坛版主诗人张作梗,在我帖出一组诗后,曾提出“温暖写作”说是“温暧的诗温暖的词语”。“感动写作“”温暖写作”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以真诚真情写诗。感动的诗作首先是感动诗人自己。不是“为赋新诗强说愁”的那种子。不管是大的题材还是日常事物,剌疼和烧灼了自己的事物,温暖与融化了身心,下笔时诗就会从心中流出和喷射,读者才会认可。相对的就是坐在书斋里冥思苦想,无病呻吟,诗是作出或玩出来的,欺骗读者的盛情,这样诗只能让读者生厌,为诗自掘坟墓。读者心灵是灵敏的水晶,容不得半点掺杂虚假的沙子和蒙骗的稻草。真诚与诚实是作者与读者相互理解沟通的先决条件,是不用见面甚至不处一世也能相知相交的融解剂。
“一件艺术品是好的,只要它从‘必要’里产生的”★里尔克所说的“必要”我理解就是“感动”。我觉得,诗人写作不应先考虑刊物编辑是否青睐、读者是否感动、社会是否承认。有了功利在先,诗就一定写不好。尼采说:“谁若想创造超越自己的东西,我便认为他具有最纯洁的意志。”(《尼采生存哲学》217页)诗人心中应先装有整个社会人类,有巨大悯怀关爱万物在胸。“只有唯一的方法。请你走向内心。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心的深处;你要坦白承认,万一你写不出来,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所以你要躲开那些普遍的题材,而归依于你自己日常呈现给你的事物……用深幽、寂静、谦虚的真诚描写这一切……如果从这里收视反听,从这向世界的深处产生出的‘诗’来,你一定不会再想问别人,这是不是好诗。”★从日常生活细微处着手,即使写自己的东西,也一定流出关爱一切甚至胜过自己生命、灵气大气让众多人感动的诗。即使一时得不到承认,相信将来一会得到承认的。诗最重要的是发现。发现生命从未表述过的快意,孤独和痛苦。语言是我们赖以近那从未有过的快意、孤独和痛苦唯一可能的梯子和水波。在那里,诗人脱身而去,只剩下词语的看,听,触摸喘息和舞蹈……那里同时也是灵魂永久的庇护所和关照的镜子。诗人应不断地更新观念。所说的新,就如水波的流动,当冰川融化,地泉涌出,你所见你认为是新的,其实还是旧了。说出这个新,这个新就是旧了。诗与惮某些地方相象。惮师开导弟子根据其不同的资质,其方法不同。有时看上去是自相矛盾的,甚至语言粗俗,有时还要一棍子不分青红皂白打下去,开口就骂。但正是这样那个人开悟了。佛惮在最高法门最终真理上目标始终是一致不变的。在诗歌中,诗人不是惮师,不是用写诗来说教使谁开悟,而是诗人以生活以人以世界万物自然为师,融入生活走进自然,遇某事某物碰撞,以心传心,以有限的文字记述真实的感受。这样的诗歌,自然也就感动有同样际遇的读者。诗人要相信读者的敏悟和智慧,永远不要把他们的智商低估。诗人写诗对读者和社会不是迎合俯就,应是渗透滋润,携领提升,一起步入那最高最终心灵安宁歇息的殿堂。迎合俯就永远不会达到这种高度。诗歌最终的目标,是对整个民族甚至世界人类的素质和心灵的提升负责。
提出感动写作,团结认同以感动写作为目标的一大批诗人,写出更多感动人的诗歌,是净化诗坛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让感动的诗人写出更多更好感动人诗歌,感动日异挑剔更加敏感要求更高的广大读者,感动这个更加繁复多元、无序竞争、注重及时行乐、心灵几近麻木茫然不知所归的社会和世界。
2005年5月15日四点至8点零8分
★注: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中的第一封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