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评论随笔 |
海啸先生的长诗《海啸三部曲》近期即将出版了。在诗歌文学被严重轻视的今天,这的确是件值得祝贺的事。在出版之前,笔者有幸能在“新诗代”诗歌网主页上读到这部被当今众多知名评论家看好、作者呕心历血花费5年时间创作的长诗,实属快事。
要想评论海啸先生的诗歌,似乎不能绕过或回避“感动写作”这一诗歌命题,就像谈起美国诗人庞德,总要谈起他的“意象主义”,或评价艾略特,多少要牵涉到“玄学派”诗学。海啸先生是“感动写作”诗歌运动的发起人,也是“感动写作”诗歌理念的推动者。虽然我始终无法真正理解,也无法接受“感动写作”这样的诗歌概念,但如果我们暂时放下关于“感动写作”的争议,仅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来阅读《海啸三部曲》,从宏观上谈谈阅读感受或“阅读印象”还是可以的,也是可能的。何况评论诗人的诗歌作品不一定需要将诗人的诗歌理念牵扯进来,作品本身就是最好的“诗歌理念”,也是一切诗歌理论的基础,没有好作品,任何诗歌观点都将失去存在的土壤。
要想理解《海啸三部曲》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甚至在阅读上也会存在很大的困难。我在阅读时,不得不多次停下来思考,有好几次根本就思考不出结果,但海啸先生的诗歌仿佛有一股巨大的吸引力,吸引着我坚定地读下去,读完一遍后再反过来阅读那些思想模糊的段落,力图搞清楚这部长诗究竟说了什么,表述了什么思想。其实,我本身对这样乍看如现代“神话天书”般的诗歌并不陌生,在那些被评论家鼓吹的“第三代”、“中间代”、“70”或者“80”诗人们的“文本”里也不乏这样的“解构元素”,还有些“诗人”故意将诗歌写得让人看不懂。如果一首诗谁都看不懂,我无法承认它是诗、是文学作品。我在一篇评论里已经强调:一首成功的诗歌作品,必须每一句诗句都有意义,都可以被解释——这也是诗歌作为文学艺术存在的基本意义所在。一位真正的诗人写诗,每一句既不是随意而作,也不是任性乱写。有的诗歌,表面上看,是诗人构筑的一组文字密码,但却包含着生命价值的有规则符号。因此,我相信海啸先生的《海啸三部曲》绝非有意用文字编成密码让人无法理解,而是不想让人轻易理解他这部花了5年时间写的大作,因为这是他生命与灵魂的绝唱,我们只有用生命和灵魂来品读,或许才能略窥诗人那闪着神性智慧的微光穿透时间与生命的长河。
关于《海啸三部曲》的文学形式定位,我认为怎么说都可以。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部具有史诗结构和圣经箴言的抒情长诗,也可认为它是一篇诗人用诗意灵魂书写的散文,甚至是一本诗人生命与灵魂独白的小说。
我不能同意“思想情感的整体轮廓及发展线索也尚有些勾勒不清”这样的评语。从结构上,《海啸三部曲》分为三个部分:《祈祷词》,《击壤歌》和《追魂记》;三者之间既可以独立成篇,贯穿起来也是一个意脉相通的完整体系,而且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作用。更值得让人欣赏的是,诗人的这部长诗每一部、每一章都是由众多具有独特意象和神秘气息的短诗构成,以这种“短诗荟萃”的形式构建“灵魂史诗”,且依旧保持史诗原型意蕴和恢弘气势,这在我国现代诗歌史,甚至世界诗歌史上还是比较少见的。这也让我不得不佩服海啸先生创作的胆略和魄力。
在阅读《海啸三部曲》的同时,我也在想究竟谁有能力解读诗人这部“灵魂史诗”,又该以什么样的解读方式才能更好地向诗人和其他读者传达他(她)理解的信息。我一直认为诗歌评论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写的,有的时候并不取决于个人知识能力,而是需要相关的“外部资料”,比如作者的生活背景、作者对作品的注解或作者在创作时的思想意识。我不认识海啸先生,也从未有过交流,甚至连一句话都没说过。因此,单从“文本介入”要想正确“解读”《海啸三部曲》似乎没有可能。我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版本,但最正确的版本永远只在作者手里,但作者一般不会解释自己的作品,有时甚至对“讨好”式的评论解读并不买账(如艾略特)。假设海啸的诗歌入选语文教科书,那么只能采取“教学式”解读方式,必须要弄清楚诗人作品中每一段,甚至每一句的意义。我认为“教学式”解读方式是最为恰当的诗歌评论方式,它能让普通读者理解和接受。
如果每一段、每一句解读《海啸三部曲》,可能写两本书也不够。以我目前的理解能力,也限于篇幅,只能“粗枝大叶”般谈点总体印象和感知,虽然不免“遗簪坠屦”,甚至会“以偏盖全”。
《海啸三部曲》三个部分的题材和叙述手法给我们弄清这部作品的思想提供了意脉和情感的线索。我们可以从“忏悔”—“思索”—“揭示”这样的线条来把握全诗的主脉,探询诗人的心路历程。第一部《祈祷词》诗人用了大量晦涩的意象以及各种似乎巧夺天工的技巧和手法,挖掘诗作的深邃、宏大的主题——“灵魂忏悔”。诗人用一种“基督救赎”的方式深刻挖掘了生命的意义,并严肃拷问了自己的灵魂。这一部分最精彩的章节当属第七章《安魂曲》,如果没有这一章整个第一部将变得不知所云,甚至整部诗作都将没有意义。可以说《安魂曲》是整部诗作最有艺术水平和价值的部分,也给了我足够的理由来写此文。正如一位评论者所言:“怀着对母爱的深切眷恋所写下的这些诗篇,倾诉了一个当代青年内心的情愫。这样的诗绝非滥情的表演,而是渗透着对亲人的挚爱以至悔恨交加的痛彻肺腑之情的。”诗人究竟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达到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呢?首先诗人用冷静、低沉的叙述语言融真挚的感情于复杂多变的意象之中,因此,这一部分基本上每一句诗都流动着诗人真实的情感和悔恨的痛楚,没有丝毫的忸怩作态。其次诗人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技巧和修辞手法制造了一种“朦胧效果”,具有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的感染力。当然这一章在艺术上也并非完美无缺,比如第七首最后几行不但无助于表现思想,而且还显得是整首诗的累赘。我认为倘若删去这几行应该不会影响诗意。
第二部《击壤歌》让人最难理解,差不多是名副其实的“天书写作”或者如评论家所言的具有某种隐喻特征的“神性写作”。尽管我始终没有读懂,但我依然感叹诗人奇特想象力和诡异的语言方式。从标题上看,似乎暗示的诗人“忏悔”后一种“奋击”表现,但从内容上却难以找到“奋击”的迹象。所以,我认为这一部分是诗人在“思索”,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执著的生命价值追求对自己人生与灵魂的反思。《城》、《荒原》和《诗歌的两种写法》思想隐晦,语言难懂,也许是用象征手法表现神秘的精神厚土。
最后一部也许是打开整部诗作的“钥匙”。我认为这一部诗人是在“揭示”着什么,但究竟揭示什么我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或许是揭示着诗人对生命和灵魂的终极思考的结果。值得关注的是,这一部的第二章《墓地(致母亲)》与第一部第七章构成了“首尾呼应”,只是写作手法和表现的思想有所不同。
文章引用自:http://hk.netsh.com/bbs/700394/html/tree_11919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