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村信息化如何对接草根网商

(2013-03-19 09:08:47)
标签:

农村信息化

电子商务

农村转型

三农政策

沙集模式

分类: 农村电商

    上周接受了《人民邮电报》“信息化”栏目关于农村信息化的采访----

 

    “‘大力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涉农信息化提出了更加具体、更加细致的要求。相对往年,我认为今年农村信息化最值得关注的点,就在于自上而下的推进浪潮和自下而上的应用需求如何接轨。”刚从江苏、浙江等地农村调研返京的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对《人民邮电》报记者表示,从他亲身调研的情况看,我国农村部分地区信息化尤其是电子商务发展,目前已经进入广接地气、上下对接的新时期。

   

现状——

农村信息服务能力大量闲置

    汪向东表示,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推出“金农”工程以来,就非常重视推进涉农信息化建设,主要的推进方式是自上而下,特点是党和政府要农民信息化,而不是农民要信息化。多年以来,农村信息化的主要进展是基础能力建设,特别是我国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各个相关部委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从三电合一、村通工程、电脑下乡、信息下乡到人员培训,但突出的问题是已建成能力大量闲置,应用效果不佳。例如中组部前些年大力建设的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为了解决有网无用问题,后来与商务部合建新农村商网,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出现目标用户大规模应用的情况。

    汪向东认为,从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历程看,这种自上而下推进的合理性源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从信息化的角度看,农村相对于城市存在两个最突出的差距:一是分散性,城市本来就是人员、资源的集中地,加上工业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强了这种集中;而农村本来就有地域、人员、资源上的分散性,加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变集中决策为分散决策,固化了农业生产经营的分散性,种什么、怎么种都是农户自己说了算,作物、农时的巨大差异,给涉农电子商务带来了巨大挑战。再加上物流等基础设施与城市的巨大差距,从经济角度看,既不是规模经济,也不是范围经济。在这种状况下,线下的、扎根在村一级的信息点的设置就显得格外重要,靠它才能把原本分散的信息化需求整合起来,把原本不经济的商业模式变得经济起来。各有关部委都看到了这一点,要大力发展村一级的信息点,例如利用农机站、文化站、农村信息服务站、电话营业厅等设立,如果没有这些信息点构成的线下网络,推进涉农电子商务会很难,经济上甚至是不可能的。二是农村人口的信息素质普遍较低,再加上2亿多在农村中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最优的,信息素质相对比较高的农民工群体离开农村外出务工,进一步拉低了留守农民平均的信息素质水平。这是农村信息化、农村电子商务面临的最主要的国情。

   

转机——

自下而上涌现典型应用模式

    在我国自上而下式涉农信息化艰难前行的同时,近几年终于涌现了自下而上的农村电子商务典型,例如江苏睢宁县沙集镇的农民网商群体主导的沙集模式。几年来,汪向东多次赴沙集调研,他认为沙集模式是农民变身为网商后,先行者赚到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形成示范效应,而后通过简单复制,形成细胞裂变式发展的成功模式。伴随着生产、销售规模不断发展,当地通过市场的自组织,在原材料供应、零配件销售、物流、维修、信息化培训等环节逐步形成新型的产业链。例如,现在沙集模式发源地东风村有20多家快递企业进驻,这一巨大的变化政府和平台基本上是无为而治,最根本的驱动力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内在需求。汪向东指出,沙集信息化发展中所显示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引领新型城镇化的样式,路径很独特,可复制性又很强。如果把沙集模式放在中国农村的转型和现代化进程中看,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看,对于怎么推动农民群体现代化,信息化怎么推动“新四化”中的其他“三化”,具有特别典型的现实意义。

    汪向东强调,真正有前途的农村信息化典型不是造出来的,而是找出来的。目前出现的好典型很多,其成功的模式各不相同。浙江遂昌县是政府与淘宝网合作,以协会整合本地优势资源,在淘宝大平台开设第一个县级馆,构建了一个诚信、质量保障、交易可追溯的体系。浙江义乌的青岩刘村是利用全国乃至全球小商品集散地的优势,发展电子商务,淘宝村助力实现了城镇化。福建安溪的中闽弘泰,是利用网店的经营手段结合当地铁观音茶叶原产地的优势,短短几年就打造出了茶叶电商界响当当的知名品牌。浙江缙云县北山村的主导产业是户外运动用品,带头人吕振鸿走的是品牌运营和渠道管理的模式,旗下有百十家网店经营他的“北山狼”品牌,拿到订单后,有十多个代工厂进行生产。四川青川县返乡大学生赵海伶、河南辉县返乡研究生杜千里在淘宝上开网店,专营当地特色农产品,联系了一大批当地农户供货,做产品质量控制和品牌经营。福建南安农民企业家潘春来自己做了一个集农村电子政务、电子村务、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世纪之村,并在各地村镇开设发展了两万多个信息点,开辟了以龙头企业自下而上驱动农村信息化的兰田模式。

    汪向东认为,政府靠各种资源倾斜打造农村信息化样本是很容易的,但是造出来的典型往往很难成规模、可持续复制发展。而像沙集、中闽弘泰这样的案例,完全是野生的,草根成功的典型,具有更强的示范价值。

   

困境——

上下对接才能持续发展

    汪向东介绍说,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刚刚完成的一个课题,叫做沙集模式2.0,就是要研究当沙集模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之后,再往前走该怎么发展。他指出,目前沙集模式存在的问题是多、小、散、弱。“多”就是农民网店多,一个沙集镇6万人1万多户,网商就有3000多家,加上做相关产业和服务的,电子商务普及率是相当高的;“小”是指网商平均规模不大,产权家庭所有和家庭作坊式经营,目前多数网店年销售额大约在20多万元,而且由于简单复制、同质竞争,利润率越来越低;“散”是简单复制、同质竞争造成各家网店互为竞争对手,不容易抱团;“弱”是对市场变化的抗风险能力弱,例如2011年10月份,当时的淘宝商城对进驻其中的网店提高服务门槛,让沙集在商城开办的网店从400多家锐减到100多家。这些客观存在的发展难题提出了巨大的考问:下一步,沙集模式该怎么发展?

    汪向东认为,这样的考问其实是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中的典型问题,沙集模式2.0的课题研究就是想解决农村网商从弱到强的问题,要研究相关主体包括政府和网络平台应该怎样参与共同发展的问题。

    对此,遂昌模式给出了一个有启发的答案。遂昌号称九山半水半分田,海拔超过千米的山有700多座,没什么工业,但是生态农业非常好,著名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曾报道过遂昌的竹笋。淘宝与遂昌政府合作,打造了淘宝网上的“遂昌馆”,专门推介遂昌的生态农业产品,做法是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共同成立网店协会,通过协会从全县4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筛选出最优质的40多家,打包进入遂昌馆,政府与平台合作建立诚信体系、质量保障体系、交易可追溯体系。在遂昌模式中,政府和平台都主动发挥作用,跟沙集模式中的无为而治有明显区别。卖家进馆不到两个月,买家流量增加了7~8倍。

    汪向东认为,对于沙集来说,需要研究遂昌政府如何发挥作用,平台如何与政府、农户互动;而对于遂昌来说,沙集模式中依靠激发农民的动力实现快速发展,这种方式也有借鉴意义。这两者的结合和取长补短,其实就是农村电子商务各类主体形成合力,可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类农村电子商务的对接提供有益的启示。

   

对策——

信息化应为草根赋能

    对于农村电子商务的下一步发展将为信息服务行业带来怎样的机会,汪向东指出,农村电子商务一定要走线上线下结合的道路。线下这一块儿,将成为未来涉农信息化的一个关键看点。现在各部门乃至许多市场主体都知道这是一个抓手,都面临机遇,但是取决于能否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

    汪向东指出,对于信息服务业来说,要关注信息化、互联网、电子商务对草根的赋能。以往的信息基础能力建设,没有解决在农民视角中的效果问题,农民会觉得这些建设没有用。如果能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激发农民自身应用电子商务的根本动力,那么农民的上网激情就会“按都按不住”。

    汪向东最后提出,上下结合是更高层面的问题。农村信息化闲置能力怎么与自下而上的涉农电子商务模式对接,是下一步的战略性课题,将给政府、信息化服务方和农民都带来好处。例如沙集发展到现在遇到的公共服务的需求,包括引进人才需要在公共设施较好的城镇建造人才公寓、开设班车,发展用地、网店装修、产品设计、知识产权保护,这些都需要政府来做,让农民网店自己解决或者不经济、或者不可能。这实际上就是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暴露出工业化、城镇化的不同步。从这个意义上,沙集、遂昌等地的农村电子商务实践,对于我们研究如何促进“新四化”同步互动发展,提供了非常鲜活而有益的案例。(记者洪黎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