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囤”

标签:
隔离囤积居奇囤粮囤物 |
分类: 灯下觅华章(随笔) |
一个读dùn,是名词,指用竹篾垫子或荆条编织物或用席子等围成的盛粮食的围栏;也指用作堤防或防御工事之用的填以土石围成的木栅,《明史》:“缘河堤埽,止用蒲绳泥草,不能持久。宜编木为囤,填石其中,则水可杀,堤可固。”
一个读
怎么突然想到这个字了呢?因为最近的病毒闹腾,家里开始“囤”东西了。比如口罩,前一阵很难买,上海是社区登记然后指定药店,限量购买的。像我这样的户口不在上海、居然长住已达二十年的人,是需要带上户口簿、房产证等许多资料才能去登记的。我也怕出门,更怕麻烦,虽然楼道的门上贴了通知,已经到了第五批登记,我也没去。一是孩子从宝应寄来一些,我又在网上买了一些,也算没有大碍。偶尔出门还是有口罩戴的。但从家里几乎没有一只口罩,到现在存了三四十只口罩,也算是“囤”了吧。
还有比往常买多了一些油盐糖、消毒液、洗衣夜、卷纸什么的,也是防止突然情况,因为武汉刚封城时,网上很多东西都断货了,当然与快递的暂停也不无关系。所以家里人说,防而不备(好像应该说备而防不更好些),于是最近无论买什么都多了些。“囤”的规模开始加大了。
这一囤则不可收,“囤”的范围也增广了。网上说,家里应该准备一些急救、应急的东西(好像还有不同档次的清单)。比如,万一在医院无法正常营业的情况下,要准备一些常用药和急救药,酒精、纱布、创可贴等等;还有也许会停电,所以要有应急灯、蜡烛;考虑到手机充不了电,在没电的情况下要获得外面的讯息,最好有一台用电池的收音机……如果按照清单,家里就会变成小型的仓库了。
我想起了四五十年前物资短缺时代,那时家家都要“囤”一些东西。比如肥皂,凭票供应的、托熟人开后门的,起码五六条,有的十多条,放在窗台上风干,因为刚买的肥皂是软的,不耐用。即使是二分钱一盒的火柴,二角钱在大盒十小盒,凭票供应。母亲起码保证家里有两大盒。当时在农村,每天要点火烧饭,点灯照明,火柴需要量还比较大,但绝不能少。后来到了南京,只是点煤气灶用,我们家当时没人抽烟,用得就比较少了,但母亲还是存两大盒。如果再多,可以把火柴票送给邻居或熟人中火柴需要量大的人。后来到火柴放开供应的时候,家里用了快一年,才把火柴用完。
我的记忆中,可“囤”的东西大多是平时生活必需的又难以买到的也能够保存的,更多的东西是无法“囤”的,因为不够吃与不够用始终在困扰着一般人。
“囤”这个字是形声字,从囗,从屯,屯亦声。我觉得倒有点会意的意思,把“屯”给围起来了,不正是现在的封城隔离小区吗?当然在名词的意义上就要读第一个音了。而这两个义项之间好像也有点联系,因为封城隔离就要储存物资了,就要囤粮囤物了,因“囤”(dùn)而“囤”(tún
但是,即使是因“囤”而“囤”,“囤”应该是有限度的,我不赞成每家每户因此紧张地大量地囤积粮食与物资,有人乘机靠囤积居奇而牟利,那真是太卑鄙龌龊了。难道今天的社会还会倒退回物资短缺的年代吗?我想,那四五十年前“囤”的情况应该只是一种记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