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收藏的两张外汇券

(2019-03-13 10:19:36)
标签:

外汇券

出租车

钱币收藏

出版社

分类: 流云易逝日犹光(回忆录)

我收藏的两张外汇券
 

因为去过几个国家,便收藏了一些钱币,有纸币和硬币。我们中国的钱币,古代的钱币我是一个也没有,只有一些分票与角票是现在已经不流通的。其中有两张外汇券,一张是一元的,一张是一角的。

说起外汇券,可能七〇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都不知为何物,很多人见都没见过呢。这是一种中国银行发行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流通、特定场合使用特定货币外汇兑换券自198041日开始流通,199511日停止使用。

这是当时为满足来华的外国人及归侨的需要而出现的。那时,中国兴建了一批涉外宾馆和友谊商店,但当时国内是禁止外币流通的为了便于这些人在这些场所购买物品和支付费用,同时又使他们区别于国内居民,国务院于198041日授权中国银行发行外汇兑换券。所以在当时,使用外汇券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我这两张外汇券的来历还有个故事呢。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工作。有一年去北京出差,好像是为新创办的杂志《畅销书摘》组稿。一天我约好了某个出版社的编辑,去谈他们新书介绍的事,我从住处乘公交车前往。那是一个春末夏初的季节,正赶上上班高峰,车上人多拥挤,那天气温特别高。我上车后就被挤得喘不过所来,非常难受。我忽然感到头晕目眩,一阵恶心,有中暑的感觉。我连忙挤到车门边,中途下了车。

外边新鲜空气让我舒服了许多,那时还年轻,不到四十岁。我在路边坐了一会儿,想到与别人的约会,还是要去呀,可再挤车,我觉得可能受不了。想了片刻,我决定打车去。

当时出版社的规定,只能报销公共汽车票,出租车是不给报的。我那里的工资每月也只有七八十元,但我一咬牙,还是拦了一辆出租车。上车后,司机看看我,问去哪儿,我说沙滩儿。他又看看我,没说什么,开车了。一会儿就到了,我记得表上是八块九,我掏出十元钱递给他。他一看说有些生气:“我们只收外汇券。”

我堆着笑脸说:“我没有外汇券,今天身体不舒服,坐一回出租。哥们,谢谢了!”

他稍稍迟疑了一下,说:“上车时我就想告诉你一句,可看你这样子,也像用外汇券的人,没就说,算了,照顾你一次吧。”然后找了我两张票子,一张一块,一张一角,是外汇券。

我那时候真还没见过外汇券,接过钱,忙不迭连声致谢。

然后,我就把这两张钱留起来了,一是太少也没法儿再花,二是也觉得是个稀罕物件。后来,外汇券停止使用可以到银行换成普通人民币,我也没去换,因为这两张钱不多,可让我记住了自己的一次经历。

后来有个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名叫理查·罗伯逊写过一封信给有关部门信中对外汇券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我是一个对现代中国的成就深为钦佩的人,现在向你们写这封信。最近我在中国作了为期两周的访问,刚刚回到美国。所到之处,中国人民的生气勃勃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相信到了2000年,四个现代化一定可以实现。但是我必须承认,对外国人的优待和对中国公民的歧视这种不平等的待遇使我深感不安。我指的是对非中国公民发行的外汇兑换券。凭这种外汇兑换券,外国人可以在特殊的旅馆住宿,在特殊的餐馆就餐,在特殊的商店购买东西——所有这些特殊的地方一律不接待中国公民。这种制度使人想起19世纪时清政府给予外国人的特权。此外,那些专为外国人设立的特殊的等候室等等也似乎是不必要的。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对这些特殊待遇感到不安,这些特殊待遇会助长并加深优越感和自卑感。我强烈主张对此给予重新考虑。

如何看待外汇券,这已经成为历史了。不过,作为一个历史阶段的某种见证,外汇券成为了收藏品,据说,升值空间还是挺大的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