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定格历史的古寨杨家堂

(2017-08-18 08:30:00)
标签:

浙江松阳

杨家堂村

江南的最后秘境

金色的布达拉宫

定格历史的古寨

分类: 四海任徜徉(游记)

定格历史的古寨杨家堂 

2017年的元旦,我们上午游览了古老的堰头村,下午便去了杨家堂村。

说起这个村,也是大有来头的。杨家堂村位于浙江丽水市的松阳县,几十幢清代土木结构的民居错落有致地坐落在一座环形的山坳中,青苍的山峦犹如屏障一般,据说完全符合风水的布局。

所谓风水布局,是指村庄坐东朝西,位于对面山、屏风山、祖坟山、大山脚和上山头五座山岭合围中间的坡地,一条溪水自而西绕村而流,形成了“五龙抢珠,玉带绕村”的格局。这是吉祥、显贵、安定的象征。

杨家堂村的肇始却是来自唐京兆(西安)的宋氏,村中保留的宋氏宗祠详细记载着古村的历史。

不过去这个深山中的古村寨是不容易的,因为必须翻山越岭。我跟的这个团本身就是一个以行走见长的徒步团,但对于我这个将近古稀的老翁来说,就是一个比较艰巨的挑战了。

我的态度向来是,既来之,便登之,量力而行,适可而止,顶多是多休息几次吧。


定格历史的古寨杨家堂

定格历史的古寨杨家堂

定格历史的古寨杨家堂

定格历史的古寨杨家堂

定格历史的古寨杨家堂

定格历史的古寨杨家堂

我们一行五十多人,沿着松阳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出发了。

行走在路上,就是一番享受,因为风景殊异。虽然此时还是隆冬季节,可这里几乎看不到枯黄与衰败,映入眼帘的还是绿色一片。我们走过宽石条的路,应该是当时的通衢大道,我们也沿着山麓的逼仄小径前行,甚至与散漫的牛群邂逅。那牛看到我们这许多人,并无丝毫惧色,反而从下面的沟中爬到路中,挡住了我们的去路。

这里完全看不到人迹,我们经过的两座古桥,都是用石头搭建的拱桥,石缝中长满了小草,石头上也布满了青苔。石头的堆砌看上去似乎不是很精细的,造型却很古朴,经过这么多年风雨仍然完好,也证明了工艺是很高超的。

路边的溪水特别清澈,透亮见底,能够清楚地看到人工修建的石板上的青苔,或者是细碎的石子。

高达十多米的竹子在路边弯了下来,像是迎客的恭敬;沿山而开的梯田种植的作物青葱茂盛,和绿树翠草一起,点缀着美丽。


定格历史的古寨杨家堂

定格历史的古寨杨家堂

定格历史的古寨杨家堂

定格历史的古寨杨家堂

定格历史的古寨杨家堂

定格历史的古寨杨家堂

年轻人捷足先登,我早就被落得很远了。我缓慢地前行,在满目的美景中,倒也不觉得劳累。我不知道究竟走了多少路,但几乎两三个小时都在行走;我也不知爬高了多少米,反正走走停停,起码休息了十几次。最后,只有女儿和一个导游陪伴着我,成为最后的行者。

当我们翻过山岭,居高临下地看到杨家堂村寨时,一幅非常优美的图画出现了。

土黄色的墙壁,青黛色的瓦,高低错落,掩映在青翠丛中,而有几株野柿子树,结出的果实鲜红地挂满枝头,给这图画凭添了一抹亮色。

我们从村中穿过,可以看到高耸入云的古树,翘首而起的马头墙,令人感叹时间的久远; 而一座挂有“京兆旧家”匾额的拱形门下的阶梯上,正有一位老人一手持拐杖,一手扶着石壁蹒跚而下,这位老人应该是宋姓之人,他是这里留守的村民了。


定格历史的古寨杨家堂

定格历史的古寨杨家堂

定格历史的古寨杨家堂
定格历史的古寨杨家堂

定格历史的古寨杨家堂

定格历史的古寨杨家堂

你尽可以在围绕村子一周的小路上从不同的角度观看这个古老的村寨,看屋顶,看墙体,看院落,看古树,看鲜花,从中品味它的文化与风采。如果不是两三幢新盖的现代化建筑煞了风景(听说已经严禁在村内建筑新的房屋),你会感到这是一种穿越,这座村寨把历史冻结了,向我们展示了几百年乃至千年以前深山中的世外桃源。


定格历史的古寨杨家堂

定格历史的古寨杨家堂

定格历史的古寨杨家堂

定格历史的古寨杨家堂

定格历史的古寨杨家堂

定格历史的古寨杨家堂

定格历史的古寨杨家堂

定格历史的古寨杨家堂

有人说,这里是
“江南最后的秘境”,也有人说,这里是“金色的布达拉宫”。我却感到,这里是一个“定格历史的古寨”。

当我们告别杨家堂村时,看到着层层梯田上的屋舍,白色的炊烟从青瓦上飘出来,一股隐逸的祥和气氛也袅袅升起,而在我的心中,氤氲着浓浓的超脱之欣然,仿佛置身于古时拙朴的情境,有些若醉若仙了。


定格历史的古寨杨家堂

定格历史的古寨杨家堂

定格历史的古寨杨家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