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吃货是怎样练成的

(2017-03-10 08:30:00)
标签:

吃货

食欲

烹调技艺

吃友

吃的眼界

分类: 咀英嚼萃(饮食)

吃货是怎样练成的
 

小时候的我,不要说对于做饭毫无兴趣,甚至对于吃饭也兴趣不大。母亲说我上幼儿园时,周末回家,给我燉了鸡汤,我都没有丝毫食欲。我也从没有表示对某种食物有特别的嗜好。

跟着母亲到了宝应,母亲在宝应师范、后来到宝应中学当老师,工作也很忙,基本都是在食堂吃饭,顶多星期天母亲买点菜自己烧,我还是对吃表现出无所谓的淡漠。有时母亲带我去大新桥口的鱼市饭店,点一只红烧鸡,我最多吃两块就吃不下了。那时我很瘦,我二姨叫我“豆芽菜”。

有一段时间,母亲到民便桥的宝应师范上班,我中午要自己吃。我就学会了西红柿鸡蛋下面。用煤油炉或是用锅腔子烧。其他更复杂的就不会了。那是三年困难时期,一般人都吃不饱,我也有了饥饿感,吃饭开始香了,尤其对肉充满了渴望。我写过几篇《吃肉的故事》,记载了我的这段经历。

要做一枚吃货,对吃的热爱是第一步。这个时候,我已经是爱吃之人了。

下乡以后,和我一个班组的同伴都会做饭。最能干的是童楚生,烧肉煮鱼、青菜萝卜,我们能吃到的,几乎没有他不会的。只要他们在,没有我的事,等着吃就行了。后来童楚生回城了,剩下我和郑启伟两个人,大厨顺理成章就由他担任了。那时生产队有所谓“公饭”,即执行打水的机工、修船的木匠、开拖拉机的师傅等,都由我们负责烧饭,贫下中农说知青烧的菜好吃。我们也就是老几样的菜,红烧肉、煮小鱼、韭菜炒蛋、青菜烧百页等,郑启伟负责掌勺,我负责烧火。我还是什么都不能做,只是从这时起,开始觉得烹调技艺的重要了,所以也会留意菜是如何做才会好吃一些之类的方法。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后期,知青陆续回城了,我也到电机厂工作了。当时是知青结婚的高潮,我有一个月出四五份人情的,所拿的31块钱工资三下五除二就没了,还要借债才能维持日常生活。

那时宝应人结婚请客都是在家里做,结婚的前一天就请来了厨师开始忙碌,做准备工作。因为我这个人喜欢玩笑,话多热闹,又重友情,所以很多朋友都会让我当主持,前一天也就请我到场了,吃暖房酒。吃过晚饭,厨师还要忙碌一番,我也跟着在旁边打杂。

知青中有一位王步堂,扬州人,会做菜,很多人都请他当厨师,我跟他很熟,总是在旁边帮忙。利用这些机会,我就看他怎么处理食材,怎么准备打当,到了烧煮时,再看他如何操作。我也会问问他一些关键性的步骤应该注意那些,对做菜颇感兴趣。

过年过节回到家里,我就开始将自己看到学到的菜肴试着做给父母吃,虽然只是皮毛的手艺,可他们觉得不错,我就很高兴。

后来自己成家了,我喜欢经常把朋友请到家里小聚,也是自己锻炼烹调手艺的机会。朋友之间不是很讲究的,所以我的菜肴大家也能接受,有的可能出于客气,还连连称赞,给我的鼓励也不小。

到了南京、上海工作,在饭店宴客的机会多了,吃的眼界开阔了,吃到的东西也多了,我如果对某些菜有兴趣,就会向别人询问如何做,回家后就依样画葫芦演习一下,觉得满意了,就会在请朋友来吃饭的时候做一下。在朋友家吃到好的菜也一定向朋友请教,作为自己的保留节目。

现在,如果有时间,我还是喜欢在家里请朋友,因为可以慢慢吃,细细聊,不受限制,自由宽松。而请客前的采买和制作,也是我的一个乐趣。


吃货是怎样练成的

我的菜肴基本上是淮扬菜系,以原汁原味、鲜活清淡为主,虽然也间或有四川的麻辣、上海本帮的甜浓,那都是点缀与调剂。我会根据朋友的喜欢决定菜式的搭配。当然,我做的只能是称为家常菜,达不到高档的专业层次。

我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创新菜,根据食材特点,想象出别具一格的菜品。比如有一次烧肉,没有酱油,我就用盐加黑咖啡,颜色一样深,但有特殊的咖啡香味,与众不同。再比如芥末、蜂蜜拌香菜粉丝,会让你泪洒相(香)思(丝),却回味甘甜。

一枚吃货,不仅要爱吃,还要会做,因为,只有了解了做菜的奥秘,才能真正品尝出菜的味道。渐渐地,我从一个吃的门外汉慢慢登堂入室了。

退休后,我走的地方增加了,不管到哪里,我都要品尝一下当地的菜肴,因为如果是资深的吃货,吃的眼界、吃的知识与阅历是绝对不能少的。这其中还包括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吃友,这会让大家吃喝相长,食趣倍增。

一个北京城,就够你吃上半个月,也不能窥其全豹,最多略见一斑。去年我在北京半个月,与不同人的吃了不同的口味,和发小吃的是北京羊蝎子名店老诚一锅,和出版社时的老友是在一家名为“蜀国演义”的菜馆吃地道的川菜,和三联书店老总吃的是被誉为“京城第一自助餐”的中国大饭店自助餐,而和中学老师夫妇是在东来顺吃正宗的涮羊肉,和学生吃的是鹿港小镇的台湾菜,与同事吃的是老北京风味的“门丁李”涮爆肝和门丁肉饼、德胜门的烤羊蝎子,还有有比较高大上的诸如“1949-全鸭季”,上海风味的“汉舍”,真是百吃而不觉厌,千杯方更情添。

今年来北京,住在一家酒店,早餐是多样化的,我就每天改换一种风味,一天是中国式的煎饼与粥,一天是意式的披萨与牛奶,一天的欧式的面包与酸奶,一天是日式的寿司与面条,花样翻新,才能吃得高兴。


吃货是怎样练成的

在国外旅游,我也是必须尝一下当地的风味,哪怕其他同行者一致认为不好吃。因为当地的菜肴,是在其他地方无法吃到的。一枚吃货,又怎能放弃?

现在我自认为可以算是一枚吃货了,喜欢吃,喜欢做,喜欢与朋友相聚,喜欢琢磨吃的经验,吃得多,吃得杂,吃得广,无吃不欢。古人说,“君子远庖厨也”,我不愿做君子,只愿做吃货。

当然,吃货唯一的恶果就是体重增加。自从成了吃货,我由体重110斤左右到现在的接近190斤。豆芽菜变成了啤酒桶,不过,体胖心宽,我还是常常沉浸在吃的乐趣之中,口福之享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之一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