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头村的浓浓古意

标签:
通济堰丽水堰头村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石函立体交叉排水 |
分类: 四海任徜徉(游记) |
今年元旦的早晨,在瓯江边水墨丹青画卷中流连之后,我们上船渡过瓯江去了堰头村。
堰头村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始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502—519)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通济堰。
进村先过堰,走过一块块水中的石磴,可以看到两条水流(松阴溪和瓯江)的汇合处,有一道弯曲的拱型石坝。可不要小瞧这座石坝,这可是是我国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迄今为止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拱坝。
而石坝的下端是凹下的水塘,水流从石坝上经过,水中挟带的泥沙就会沉淀下来,并通过不断地在枯水期清理淤积,这种独特的排沙功能可以让流到下游的水保持清澈。
堰坝的旁边立着两位古人的塑像,那是纪念当时修筑这工程的两位司马,一位姓詹,一位姓南,有碑记曰:“梁有司马詹氏,始为谋堰,而请于朝,又遣南司南氏共治其事。”离石坝不远处还有一位古人的塑像,走近一看,是我的老本家一位姓何的官员,他叫何澹,是南宋时人,民间称人为“何丞相”,他是当地人,他奏请朝廷“为图久远,不费修筑”,调兵3000人,历时三年重建通济堰,大坝由原来的木条结构改为砖石结构,至今已经800年溪水冲击的考验,仍然完好无损。
站在这些塑像旁,我有一种跨越时空,与古人作心灵交流的感觉。历史上的许多贤能之士,为百姓做了一些造福子孙的实事,百姓就会记住他们,为他们树碑立传,对他们感恩戴德。通济堰自古留有堰史、堰规,对筑堰、护堰有功者,均刻碑立于世;宋代范成大、明代汤显祖等都曾经为通济堰撰文刻碑。
在通济堰的观景台前稍作停留之后,我们走进了堰头村。
如果说先前的的古坝与古圣贤们只是让我们与历史有一个初步的接触,进村之后,整个环境便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年代。
村落在青山环抱之下依堰而建,潺潺流水穿村而过,处处小桥横陈,尤其是那千年古樟轩邈高指,虬干参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让人立刻有置身山林,息心忘返之感。这是现代城市完全没有的氛围,仿佛是世外桃源。
接下来看到的高耸的骑马墙和一座座砖雕的门楼,以及院子内的雕梁画栋、槅门木栅、藤椅竹凳,带给你的就不仅仅是古老与陈旧了,你会被精湛与绝伦的艺术所折服,你会徜徉在古风古韵的情调中沉醉。一个小小的村庄,至多百户人家,而这样砖雕的门楼,不下十数座,而匾额上不同的内容,也表达了不同家庭的传承与诉求:“南山映秀”,透露着文人雅士的闲逸之情;“景星庆瑞”,是对生活吉祥的向往;“三星拱照”,寄希望福禄寿三星,祈福求寿的美好愿望;“玉叶流芳”,显示出家族的渊源与绵长;“光荣南极”,则是对德高望重的长者尊崇;还有一个是“节孝流芳”,那是对封建时代烈女的表彰;总之,你会想到,这个小村落当年的辉煌。
这里曾经有过人才辈出,有过文风炽盛,那村头的飞檐翘角的“文昌阁”便可说明。
这里也有过车水马龙,有过商贾场云集,那三洞桥便是见证。
这三洞桥可是非同一般,它是一个立体交叉的水利工程:最上面的桥面是石板密缝铺就的车马大道,南宋时,这可是南方七省进京的通衢大道;第二层是与桥面垂直的石函,即石函,即就是用石板构筑成一个上方和两端不封口的石匣子,成凹形“渡槽”;而第三层则是渡槽压盖着的水渠,与山坑水相连,并与水渠形成十字相交。——这便是古代立交水道与车道,不能不说是一个独特的创举,它可以用石涵导引山坑水入瓯江。如此,山坑水和渠水各流各的互不干扰,两条水流十字相交泾渭分明各走各的道,不但无祸害之虞,还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立交河旁又有一个古人的塑像,这是北宋时修筑这立交河道时的丽水知县王褆,他采用了县学助教叶秉心的建议,成功地实现了立体交叉排水,并经历了千年考验,沿用至今。
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年的场景难以再现,建造这些古迹的古代贤能与百姓也都已化作云烟,然而古堰依然在淙淙流淌着清冽的溪水,古树依然展开枝叶撒漏着斑驳的阳光,上百年历史的古屋老宅虽然有些破落还依然遮风挡雨,古道古桥上还铺着一块块的石板,留下了来自四面八方人群的屐痕。而这一切,都让我们沉浸在浓浓的古意之中。
在浓浓的古意中,我们品味出了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精彩;在浓浓的古意中,我们看到了智慧的力量与文化的传承;在浓浓的古意中,我们萌生出无比的自豪与由衷的欣慰。
堰头村,让我非常地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