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如是观

标签:
睡眠李渔闲情偶寄手倦抛书午梦长失眠 |
分类: 灯下觅华章(随笔) |
一
李渔说:“养生之诀当以善睡居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壮筋。”他还说,“是睡非睡也,药也;非疗一疾之药,乃治百病,救万民,无试不验之神药也。”
北京有句俗话:“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倒着。”也是说除了吃,人最重的就是睡觉了。睡觉质量好,人的体力充沛,精神旺盛,百病皆无。
唐朝白居易诗中写道:“旦暮两蔬食,日中一闲眠”,“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吃素为主,吃完就睡,一觉醒来,喝茶两杯,养生之道,值得广推。
古人即使读书为乐,也还是在看书累了时,靠在竹榻上小憩,打个盹儿。王安石诗云:“细书妨老眼,长簟惬昏眠。以簟且一息,抛书还少年。”一旦倦意来了就睡上片刻。宋朝释有规:“读书已觉眉棱重,就枕方欣骨节和。睡起不知天早晚,西窗残日已无多。”他真是能一觉睡到日西斜呀。
即使是白日的午觉,也能使人精神大振,诸葛亮睡罢所吟之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他的神机妙算可能是充分睡眠带来的脑力充沛的结果吧。
蔡持正诗云:“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李渔说这是“手书而眠,意不在睡;抛书而寝,则又意不在书。所谓莫知其然而然也。睡中三昧,惟此得之。”
二
很多人也知道睡眠的重要与好处,可就是睡不着,这失眠在人生中是痛莫大焉,苦不堪言的。
为什么会失眠呢?
李渔有一个“忙人不宜睡”的说法,他说:“就常理而论之,则忙人宜睡,……然使忙人假寐,止能睡眼,不能睡心,心不睡而眼睡,犹之未尝睡也。其最不受用者,在将觉未觉之一时,忽然想起某事未行,某人未见,皆万万不可已者,睡此一觉,未免失事妨时,想到此处,便觉魂趋梦绕,胆怯心惊,较之未睡之前更加烦躁,此忙人之不宜睡也。”
失眠的人都是很忙的,也是很累的,但大多不是身累,而是心累。那些人都似乎是很忙的,要做的事很多,要见的人很多,要考虑的问题很多,这些东西始终缠绕在心间,是睡眠的大敌。这就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的条件反射——闭上眼睛,脑海中便浮现出令自己难以入寐的东西,就睡意全消;但睁开眼睛,又会感到精疲力竭,昏昏欲睡。可睁着眼睛怎么睡觉呢?
据说林彪在战争时期因为思考战事,造成了失眠的恶习,头脑里始终摆脱不了军事地图和一桩桩战略规划、战术安排,他只是在乘着吉普车时,在摇摇晃晃和马达的轰鸣中可以暂时忘记思考战事,于是可以昏昏入睡,于是就让司机开车出去兜风,而他则在车上坐着小憩片刻。
不仅许多大人物有失眠的症状,普通人也有不少人深罹其苦。也有人因睡不着觉就坐在床上看电视,因为被电视中的内容所吸引,忘记了萦绕于心的烦心事,就慢慢进入了梦乡,但如果有人关了电视,他就会苏醒过来,精神又亢奋起来。
其实,真的那些人和事有那么重要吗?一定非你去解决不可吗?退而论之,这世界如果没有了你,地球还不是照样转动?
三
“先睡心,后睡眼,先安魂,再安身”,把心静下来,可能是解决失眠的唯一方法。
要心静首先要心正。古话说,“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在现今社会,当官的不贪污受贿,经商的不造假偷税,执法的不昧心违规,媒体不虚假献媚,每个人都凭良心办事,按法律执行,“君子坦荡荡”,灵魂纯洁,心无芥蒂,应该睡得着。
心静必须寡欲。所谓“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淡泊名利,荣辱偕忘,不好色,不妄求,尽情享受普通生活中的乐趣,可能会睡得香甜。
友朋相聚可放松,被誉为“寿星诗翁”的陆游有诗“相对蒲团睡味长,主人与客两相忘,须臾客去主人睡,一半西窗无夕阳”,主客尽欢,酒足睡酣。
垂钓远足可怡神,司空曙那首诗“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在船上便倒头呼呼大睡,是何等地安恬呀!
心静还要安乐。有人说,人要有三种快乐,一是知足常乐,二是自得其乐,三是助人为乐。平日快快乐乐,哪有睡不着的道理?
王安石有诗云:“花竹幽窗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我说:
不觅仙方觅睡方,心宽自是梦之乡。
鼾呼本是心声透,梦呓难将隐秘藏。
定气无须高枕卧,静心何必草席凉。
平生最喜微醺后,哪管清风动绮窗。
(图片来自网络,谨向提供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