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前说“教”

标签:
二十四桥扬州瘦西湖吹箫教师节杜牧 |
分类: 灯下觅华章(随笔) |
前不久去了一趟扬州,在小雨中乘船重游了风光旖旎的瘦西湖。一位年轻漂亮的导游小姐一路为我们介绍遗迹典故、名胜传说,兼及楹联诗词,确实让你在风景与人文的优美境界里感受到游览的享受。
行至1986年根据古籍资料重建的二十四桥景区,有一座镌刻着毛泽东手书杜牧诗的石碑,小导游便朗诵起这首诗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最后一句的“教”她读成了平声,我对她说:“按照七绝的平仄,这最后一句应是平平仄仄仄平平,所以这个教应该读去声。”她反问我:“这句话的意思不是教人吹箫吗?”这关于诗意的解释,其实是有多种的,我没有与她再说,因为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教”是一个多音字,一读阴平,一读去声。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读阴平时是作为动词,指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读去声有数解,一是教导、教育;二是宗教;三是姓;另一个则是使、令、让,作动词用。
那么在这句诗里,“教”是什么意思呢?
我查了一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两句诗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二十四桥明月依旧,亲爱的朋友你在哪里教人吹箫呢?这里的玉人,指杜牧的朋友韩绰,古有称风流俊美的才子为玉人之说,所以这里的“教”当向人传授技能之解。如果这种解释“教”应该读平声,与诗的平仄音律不符。而且,韩绰与玉人吹箫究竟有多大的关系呢?二十四桥与美人吹箫这是由来已久的典故,清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说,“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还说有“听箫园在廿四桥西岸”。看来,玉人吹箫与韩绰的似乎关系不大。他会不会吹箫,能不能教吹箫,都是很缥缈的事。
另一种是,二十四桥在月色中显得格外的妖娆,老朋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我不明白,这里的听吹箫的“听”来自何处呢?并没有“教”作“听”讲的例子。如果作受教讲,由受教引申为听、闻,似乎有些牵强。
我倒觉得,这个“教”应作让、令的意思,全句的释文是,(除了)月明之夜的二十四桥,何处能让美人们吹箫呢?言下之意是,难道还有比月明之夜二十四桥更好的地方适合美人吹箫吗?
这里的玉人何处教吹箫,实际上是教玉人何处吹箫的倒装句,这种倒装在古诗中因为平仄关系是常见的,比如王翰的《凉州词》中:“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欲饮琵琶马上催,应该是欲饮,马上琵琶催,刚要饮酒,乐队在马上奏起的琵琶曲在催人出发了。
我觉得,只有这样解释,才能既符合音律,又切合诗意。但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一孔之见,而且尚未找到相同的例证,所以,只能是自以为是吧。
在教师节前说“教”,但愿不要有说教之嫌。向所有的老师们致敬!教师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