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清香流动——听解致璋关于茶的讲座有感
(2018-10-16 23:04:12)
标签:
转载 |
分类: 品茗天涯 |
原文地址:清香流动——听解致璋关于茶的讲座有感作者:梅多格
之前在《三联生活周刊》一期关于茶的专刊上看到过关于解老师的文章。这次很难得在北京听到解老师的讲座,感谢糊糊和暄桐问茶的策划和邀请。
三联专刊的主笔王恺老师陪同解老师来到现场,王老师代大家问了第一个问题:中国有没有茶道?或者说中国的茶道/茶艺是什么样的?解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从她自己走进茶的大门至今的经历讲起。今天的讲座更像一场轻松的聊天,解老师拉家常一样地聊起关于茶、关于中国文化、关于艺术。下面只是简单记录一些印象深刻的叙述,或仅仅是让我心有所动的语句。
解老师曾经在美术系学习国画,可以去台北故宫临摹古画,花一学期时间临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再花一学期时间临郭熙的《早春图》,还临过其他10位古代画家的作品,包括一开始不喜欢临完很喜欢的倪云林(用枯笔画出润的感觉)。做了几年画廊工作后,在台北开了一间Teahouse,15年的时间,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每天走出去买茶点、泡茶、洗杯子、打扫卫生,养苔藓、蕨类各种植物,营造一个属于茶的艺术空间。之后以书院的形式继续,不光教茶,还请各种老师来讲课,建筑、戏曲、音乐等等,还请过叶锦添讲舞台布景。又是11年,现在她在台北的工作室叫“清香斋”(不对外开放,只面对学员)。
她开“儿童茶道课”,从教孩子怎样正确地洗杯子开始。她发现儿童的心是柔软的,简单的,没有成人所谓的“面子问题”,做错了就错了,一笑而过。轮到自己做茶主人的时候很小心认真,从来没有打碎过一个杯子。很多地方成人要学习孩子。
她说,当代中国茶道正在发展中。喝茶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普通人一个杯子就可以泡茶喝,现在所谓的“茶道”指的是一种精致的饮茶方式和氛围。精致不等于奢华昂贵,茶具器物不以它的金钱价值来衡量好坏,而是看是否适合茶,或者说适合这种茶。她和她的学生做了很多尝试,在各种不同的场所和空间办茶会,用各种器物来布置茶会和茶席,甚至包括废弃不用的旧物。把一些本来已没有用的东西变得很有价值,这个过程很有趣。
她说,我们与过去的文化美学是断开的,只感受到它的精神,看到留下来的文字,这些年来在做的就是试图把留下来的精神转化成为日常生活,从文字中探寻实践。
现在茶人常说的“茶席”,最初是指在一个茶会雅集中搭出来的泡茶的空间,一个茶会可以有几个不同的茶席。后来泛指在泡茶饮茶时专门布置出来的环境和氛围。
茶会不是表演,不是show,而是分享,是share,以客为尊,真心诚意泡一杯好茶请朋友喝,是对朋友的心意。精心准备的茶会常常会让客人感动。
解老师把日复一日地泡茶饮茶称为生活中的“游戏”,说在这样的“游戏”中培养对美的敏锐度,创造美的生活,让自己静心、耐心。开始做不好没关系,重点是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只要第二次比第一次好一点点,就够了。每次都进步一点点,过了三五年回头看,原来自己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个跟我们现在练习书法绘画一样,糊糊常说我们每写一个字都比之前的好一点点就好)
她用三角形(金字塔)来比喻现在的茶人群体,越往上的境界(段位)越高。有更多的人投入进来,三角形就会变大,有更多的人努力达到更高的水平,三角形就会变高。现在很多人看日本茶道,认为是一个巨大的三角形,但不要忘了,这个三角形背后支撑它的文化根基,来自于中国文化。我们的目标不是日本茶道三角形的高度,而是达到背后那个高度,回到我们的文化传统。
有人问什么最重要?她说,“态度”最重要,而不是好茶或名贵茶具。
糊糊问,怎么把传统的美学转化为当下的生活?解老师说,不光从绘画,而是全面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如从清代的瓷器,斗彩,刺绣学习配色的感觉。就绘画来说,要学习其中的虚实相生、空间布局。艺术家都是从别的艺术领域吸取养分,茶也一样,在心里不断储存美的经验和感动。
解老师在台湾出版过一本书,名为《清香流动》。听她的讲座,真的就像缕缕清香流过心间,声音不大,很轻柔,却字字珠玑,透着温润。她整个人身上那种美的气质真是难以用言语形容。今日得见,何其幸运。
听完很感动,也很受益,试着记下一些只言片语分享给有兴趣的朋友。
三联专刊的主笔王恺老师陪同解老师来到现场,王老师代大家问了第一个问题:中国有没有茶道?或者说中国的茶道/茶艺是什么样的?解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从她自己走进茶的大门至今的经历讲起。今天的讲座更像一场轻松的聊天,解老师拉家常一样地聊起关于茶、关于中国文化、关于艺术。下面只是简单记录一些印象深刻的叙述,或仅仅是让我心有所动的语句。
解老师曾经在美术系学习国画,可以去台北故宫临摹古画,花一学期时间临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再花一学期时间临郭熙的《早春图》,还临过其他10位古代画家的作品,包括一开始不喜欢临完很喜欢的倪云林(用枯笔画出润的感觉)。做了几年画廊工作后,在台北开了一间Teahouse,15年的时间,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每天走出去买茶点、泡茶、洗杯子、打扫卫生,养苔藓、蕨类各种植物,营造一个属于茶的艺术空间。之后以书院的形式继续,不光教茶,还请各种老师来讲课,建筑、戏曲、音乐等等,还请过叶锦添讲舞台布景。又是11年,现在她在台北的工作室叫“清香斋”(不对外开放,只面对学员)。
她开“儿童茶道课”,从教孩子怎样正确地洗杯子开始。她发现儿童的心是柔软的,简单的,没有成人所谓的“面子问题”,做错了就错了,一笑而过。轮到自己做茶主人的时候很小心认真,从来没有打碎过一个杯子。很多地方成人要学习孩子。
她说,当代中国茶道正在发展中。喝茶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普通人一个杯子就可以泡茶喝,现在所谓的“茶道”指的是一种精致的饮茶方式和氛围。精致不等于奢华昂贵,茶具器物不以它的金钱价值来衡量好坏,而是看是否适合茶,或者说适合这种茶。她和她的学生做了很多尝试,在各种不同的场所和空间办茶会,用各种器物来布置茶会和茶席,甚至包括废弃不用的旧物。把一些本来已没有用的东西变得很有价值,这个过程很有趣。
她说,我们与过去的文化美学是断开的,只感受到它的精神,看到留下来的文字,这些年来在做的就是试图把留下来的精神转化成为日常生活,从文字中探寻实践。
现在茶人常说的“茶席”,最初是指在一个茶会雅集中搭出来的泡茶的空间,一个茶会可以有几个不同的茶席。后来泛指在泡茶饮茶时专门布置出来的环境和氛围。
茶会不是表演,不是show,而是分享,是share,以客为尊,真心诚意泡一杯好茶请朋友喝,是对朋友的心意。精心准备的茶会常常会让客人感动。
解老师把日复一日地泡茶饮茶称为生活中的“游戏”,说在这样的“游戏”中培养对美的敏锐度,创造美的生活,让自己静心、耐心。开始做不好没关系,重点是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只要第二次比第一次好一点点,就够了。每次都进步一点点,过了三五年回头看,原来自己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个跟我们现在练习书法绘画一样,糊糊常说我们每写一个字都比之前的好一点点就好)
她用三角形(金字塔)来比喻现在的茶人群体,越往上的境界(段位)越高。有更多的人投入进来,三角形就会变大,有更多的人努力达到更高的水平,三角形就会变高。现在很多人看日本茶道,认为是一个巨大的三角形,但不要忘了,这个三角形背后支撑它的文化根基,来自于中国文化。我们的目标不是日本茶道三角形的高度,而是达到背后那个高度,回到我们的文化传统。
有人问什么最重要?她说,“态度”最重要,而不是好茶或名贵茶具。
糊糊问,怎么把传统的美学转化为当下的生活?解老师说,不光从绘画,而是全面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如从清代的瓷器,斗彩,刺绣学习配色的感觉。就绘画来说,要学习其中的虚实相生、空间布局。艺术家都是从别的艺术领域吸取养分,茶也一样,在心里不断储存美的经验和感动。
解老师在台湾出版过一本书,名为《清香流动》。听她的讲座,真的就像缕缕清香流过心间,声音不大,很轻柔,却字字珠玑,透着温润。她整个人身上那种美的气质真是难以用言语形容。今日得见,何其幸运。
听完很感动,也很受益,试着记下一些只言片语分享给有兴趣的朋友。
前一篇:[转载]人体阴阳五行八卦
后一篇:[转载]清香流动--解致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