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金泥小扇谩多情】。折扇收藏与鉴赏

标签:
转载 |
分类: 云水拾贝 |
中国古代扇子的种类非常多,但真正被藏家所垂青的,只有折扇和团扇二种。一把折扇主要由扇骨、扇页和扇面三部分构成。普通的折扇,一般用竹木做扇骨,韧纸做扇面。讲究一点的,扇面上还要题诗作画。高级的折扇,扇骨和扇叶往往要用象牙制作。上边还要雕刻出各种纹饰,扇面也大多带有名人的字画。折扇一名“折叠扇”,又名“聚头扇”。折扇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故又称“撒扇”。折扇携带方便,出入怀袖,扇面书画、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宠物,所以又有“怀袖雅物”的别号。
折扇最早出现于公元五世纪的南北朝时代。《南齐书》上说:“褚渊以腰扇障日。”,这“腰扇”,据《通鉴注》上的解释,“即折叠扇。”到了北宋,“如市井中所制折叠扇……展之广尺三四,合之止两指许”,市井有制,说明它已不是少数人专用的了。我国历史上出现折扇的最早的实物见证,是1977年江苏武进县南宋墓出土的戗金漆奁,这件名为“人物花卉纹朱漆戗金莲辨式奁”的漆器现在珍藏在常州博物馆,其奁盖面戗画一幅“园林仕女消夏图”,一仕女怀抱纨扇,一仕女轻摇折扇。从此幅图可看出,早在南宋折扇已广为流行。
明永乐帝开始主导折扇潮流,他命令内务府大量制作,并在扇面上题诗赋词,分赠于大臣。一时折扇大贵,成为一种时尚。文人雅士学着互赠题诗词字折扇,表喻友情别意。手持折扇,成为当时生活中高雅的象征。
明代藩王墓出土物中折扇不少,折扇制作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分布,以地名人名著称的就有杭扇、曹扇、川扇、歙扇、弋扇、潘扇、方扇、黄扇、青阳扇、溧阳歌扇、丰润画扇、武陵夹纱扇、金陵柳氏扇、尹氏纸麦扇、吴扇等繁多的名目,也有以功能用途分的春扇、秋扇和靴扇等品种。扇股扇面的制作日趋精良,且各有名家;扇面书画广泛流行。
清代是我国折扇大发展的时期。扇子在文人官员间的使用更加频繁。扇子不仅是用以生风凉的工具,也不仅是一种艺术品,它成为一种身份地位趣味的象征,成为他们社会角色的道具。不仅是夏天,就是在天气凉爽的季节,手执一扇,打开收拢,或佩挂在身,或藏于袖中,都具有人格表露、情绪交流的意义。不仅是文人,不仅是男性使用折扇。从文人书画扇这一主流,分出以黑纸扇、游鉴图扇和戏画扇为典型的工艺扇,以及女用的米扇。从扇本身出发,又有了扇袋、扇坠和扇盒等附属的工艺品。
扇子还从中国流传到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欧洲。乾隆时期,广州的商人曾专门生产适应欧洲贵妇趣味爱好的象牙折扇。折扇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
民国时,折扇保持了它在中国艺术上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没有什么超出前代的,而值得一提的创新是集锦扇。在此之前,虽然也有多人在同一扇面上合作绘画,或分段书写各自署款的扇子,但集锦扇却是将扇面空间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分割,然后由多名书画家分别作书绘画。从最少的两人组合开始,到多至十余家合作的集大成之作,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折扇在引风纳凉方面的作用,远不如蒲扇直截了当,但无论团扇,还是折扇,都是在实用基础上的进步,是对生活美化的装点。它是挂在时代腰间的奢侈品。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必然会遗忘折扇的时代,折扇之被重新拾起,已脱离其扇风的本意,而变成某种完全情绪化或曰文化的东西。
近年来收藏市场上,折扇异军突起,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收藏门类。即便是以往人们不太注意的扇骨,也越来越受到收藏者青睐。一把小小的扇骨,包罗了文房大半之雅,折射出艺术的大千世界。
从明清以来,折扇就成为文人手中的雅玩,它早已脱离了引风寻凉的功用,成为身份的证明。近年来折扇更是大行其道,不仅成扇(即扇面扇骨都完整)在收藏拍卖中价格一路飙升,原来作为扇面的附庸,没有什么价值的扇骨,也成为收藏家的专项收藏。
扇骨藏蕴着中国精湛的各色工艺,有着一批手艺绝伦的艺人工匠。一般认为折扇由日本发明,传至高丽,再由高丽作为贡品传到中国。这些是否为定论暂且不谈,仅从三个国家留存下来的折扇看,日韩两国的折扇至今几百年一以贯之,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而在中国,折扇的扇骨于窄骨扩张为宽骨,由小骨不到十根增添为十几、二十几和三十几根之多;从材质上看,由最初的松木、桧木做骨,又把黄花梨、紫檀、乌木等多种名贵木材引进过来,再将各种竹子精心制作,从而形成扇骨的竹子家族,至于兽骨、兽角、象牙、玳瑁,都可成为扇骨的材质;从雕刻等工艺上看,各类深浅雕、透雕、立体雕,各色漆雕、漆画、镶嵌,都用来服务于扇骨的美饰。
http://gd3.alicdn.com/imgextra/i3/186897215/T2hN1SXzNXXXXXXXXX_!!186897215.jpg
http://jiangmansion.taobao.com
【 有欣所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