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志】15-0707小暑:不染不妖夏日荷

标签:
物候日志新闻晨报小暑荷花知行合一 |
分类: 物候日志 |
荷花是睡莲科莲属的多年生水生植物。其别名很多,最常见的是莲花、芙蕖、芬陀利花、菡萏等,在《本草纲目》中称荷为水华,《群芳谱》中称其为水芙蓉。还被民间封为农历六月的花神。
据古植物学家研究化石证实,一亿三千五百万年前,在北半球的许多水域都有莲属植物分布。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陈风》“泽陂”中就以香蒲与荷花起兴曰:“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宋儒周敦颐在其《爱莲说》中喻“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先生为何将莲花喻为花之君子呢?我们还是从《大学》中寻找答案吧:“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这不染不妖之荷不是恰和《大学》所倡修齐之道吗?
古人认为,“荷”得和风而生,暖风而成。新株出水,含苞欲放者为“菡萏”,花开名“荷花”,根茎入水底泥中成藕,名莲藕。莲藕中通外直,出污泥而不染,显清虚洁净之身。世间花卉皆先开花后结果,而荷则在开花之时,结实的莲蓬已具。汉传佛教天台宗就是以“经中之王”、“成佛的法华”著称的《妙法莲华经》而立宗,以花果同时的莲花为喻,宣讲了“惟有一乘法”的“会三归一”思想。
小暑后第一个庚日起,就算正式入伏了。依《吕氏春秋》之纲宗,认为四季各有所主,“以春为喜气而言生;夏为乐气而言养;秋为怒气而言杀;冬为哀气而言死。”其中,夏为乐气,归于心,琴可调之,莲藕可养之。从中医五行而言,夏属火,火之气通于心,人的心神易受扰动,而烦躁不安、心神不宁。莲藕性寒,有润燥止渴、清心安神、凉血散瘀之效。藕又分七孔和九孔,七孔藕又称红花藕,生藕吃起来味道苦涩;九孔藕又称白花藕,生藕吃起来脆嫩香甜。据说多吃可以使人多长“心眼”而更加聪明。节气民间食俗中,小暑吃藕就是一个暗合养心道妙的美食。
莲子也是一道夏日养心美食。《本草纲目》载:“莲之味甘,气温而性涩,禀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土为元气之母,母气既和,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久视耐老,以其权舆也。昔人治心肾不交,劳伤白浊,有清心莲子饮;补心肾,益精血,有瑞莲丸,皆得此理。”由上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医学也好、哲学也罢,修齐治平皆基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之道而来,从这个角度来看《道德经》,道为知,德为行,其实也是一部知行之经,这一点《大学》首段就从“三纲、七证、八目”入手概括总结,可惜的是,我们的官学教育体系始终未能真正重视起《大学》的传承教化。
虽然近日沪上正迎来史上最凉之夏,但梅雨结束,酷暑炎炎将至,给家人每天炖一碗银耳莲子羹伴读《大学》与《道德经》,既养心又浓情,何乐而不为呢?
(题图绘制:周勇。本文是德乐雅集作者为上海《新闻晨报》物候日志专栏撰稿原创文章,见报日同时首发,未经许可请勿转载盗用。)https://mmbiz.qlogo.cn/mmbiz/FyicibTNBdSLHxHPoENxOibn81tB3vyrcDbZzml5kOPdIO8IXKLiagIaoSgspw7KfHq2BUSvlmA6vMwoulwEnrXPUA/0?wx_fmt=jpeg
本公众号节气随笔已连载三年,2013年主题为节气养生,2014年主题是节气养心,今年以节气花木为主题,有兴趣的读者朋友们可以从“查看历史消息”中阅读此前推送的节气随笔。
节气与我们身心生活品质密切相关,欢迎大家能够广为转发推荐,让更多朋友有机会了解节气常识,系统认识和传播民间传统文化,顺势生活,福寿安康。
您的关注、点赞和转发就是对我们最有力的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