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情暖心需“閒”
2014年1月20日
A10 新闻晨报
作者:岳强

老怀不与世情更,才说閒行兴翼然。
微湿易乾沙软路,大寒却暖雪晴天。
未曾到寺香先妙,底用寻梅山自妍。
笑问松边人立石,汝知今日是何年。
这是宋人陈著大寒之时游慈云寺所写的一首诗。大寒是现行历法的农历一年24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这段时间里寒潮频袭江南,是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最冷时节,却又是最有诗意的节气之一,古今许许多多的咏梅诗词多在大寒前后踏雪寻梅的閒情逸致中由感而发。此时江南竹林中,冬笋也感应到地下暖阳气机悄然萌动,于是,冬令食补菜单上也就多了一道应季美食。不过,从大寒开始,饮食上要注意以温散风寒以助生发的清补,不要再吃那些过分油腻和高热量的食物了。孙思邈说:“是月土旺,水气不行,宜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勿冒霜雪,勿泄津液及汗。
”特别是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有隐疾的老人们更应早睡晚起,尽量避免早晨或傍晚出门,要高度注意保暖防寒。
养生首重养心,中国文人七般“閒”事“琴棋书画诗酒茶”中,琴调心性、棋炼心机、书畅心怀、画养心神、诗抒心志、酒散心结、茶降心火。其目的不过就是用这些好玩的雅事将人的性情陶冶成既金刚不坏,又怀柔天下;即使做不到宰相肚里能撑船,也还是可以溜几圈自行车的豁达人生。
心若豁达调柔,身即轻安自在。而这,又需要和传统的教育方式相结合。旧时蒙学读物“三百千千”中,《三字经》讲做人规矩、《百家姓》讲家族传承,两者结合就是建立伦常的做人教养;《千字文》是概述天文地理的世间常识教学;《千家诗》则是将生活艺术化的学问。如此一来,“做人做事做学问”就在这润物无声的系统化启蒙中为将来做一个洞明“命理、医理、地理”的书生奠定了基础。从这样的蒙学教育体系中看,当今基础教育体系里,是否仅重视了知识技能而偏废了做人教养呢?若我们能客观谦卑的去看旧时蒙学,去理解这样的文化教养体系,或许更容易理解所谓礼仪之邦的人情世故,体验到系统传承下的那个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吧。
“小寒大寒,不久是年。”春节是中国人情交往中最重要的年节,除了走亲访友以外,去庙里烧香祈福似乎成了时髦,据说这是因为社会发展带来的危机感和信仰缺失造成,其实,在我看来,这样的烧香根本不是什么信仰缘故,只是为了满足自我心理欲求的一种安慰剂,真正的信仰不是物质的欲求满足,而是心灵的解惑,就像我最近在读的一本书《不离》中说:“真正让你不快乐的根源是你自己的心魔。”在当下这片丢弃了传统人文道德涵养和教化的土地上,教养缺失带来的恶果日益显现,此时,教养远比信仰更重要更迫切。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大寒到,春节就不远了,让我们收拾好心情,抖落掉一年的心尘,像前面陈著的大寒诗里描述,用倚门赏月的“閒”情,和亲朋好友踏雪寻梅雅聚迎春,而不被世俗物欲的“闲”事闹心,管他天寒天暖,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开开心心迎接新春长假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