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天菩萨修行所依的本尊
摘转载:寂天传略考如石法师
史传中说:寂天“内勤修学,外示放逸”,这并非无稽之谈。因为从《经集》和《学集》中所引用的一百多部经典来看,寂天必然曾在经、律方面下过很深的功夫。此外,寂天在《入行》“智能品”中论破教外的数论、胜论派和教内的小乘部派与大乘唯识宗,显示中观应成派的观点;由此也能看出,寂天的确精通论藏,是一位名符其实的三藏法师。然而,寂天并不以精通教理为满足。《学集》明显地表示出,他不是纯粹为了学问而治学;他治学的方向,始终是扣紧菩萨修学的次第而深入三藏的。尤其在《入行》的字里行间,总是散发着一股浓郁的宗教情感;时而宁静庄重,时而洒脱平淡,时而悲天悯人,时而超尘绝俗。在精简贴切的议论中,呈现出无限深刻的哲学洞见;在巧妙幽默的譬喻中,更蕴含着恳切的宗教教诲。不经一番“寒彻骨”的精神淬励和提升,怎可能写出如此生动感人的醒世诗偈呢?
寂天在那寺一举成名以后,便四处游化去了;这个记载也有几分可能。因为寂天既淹贯三藏,又擅长譬喻,论述佛法生动有理;以他这样优越的条件,如果长期教化一方,应该会调教出一两位青史留名的高足才对;然而,史料上并无寂天薪火相传的记载。由此可见,寂天很可能是位居无定所的游方瑜伽士。至于他何以须要如此,就不得而知了。莫非寂天已然明心见性,深契法界,所以想效法善财童子作五十三参,一生成就普贤十大愿王?
此外,寂天修行所依的本尊,可能也是大家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入行》中经常赞叹诸佛如来,也数度言及文殊、观音、地藏、虚空藏和普贤等菩萨;可见寂天一定经常忆念诸佛菩萨。然而,在诸佛菩萨中,寂天最心仪、最相应的是哪一位呢?《入行》最后一颂明文说:“我虔诚地礼敬文殊师利菩萨;是他的恩德,激发了我愿求菩提的善心。”①《学集》最后的归敬颂也说:“归命文殊尊,最胜无过上。”②如果把这两段叙述和史传中他与文殊本尊之间的关系联想在一起,显然,文殊菩萨一直是寂天修学过程中最相应的本尊。不过,寂天的著作中未曾提及度母;因此,《印度佛教史》中所说“度母以沸水为寂天灌顶”①的事迹,可能是后人附会之谈。
最后,这位伟大的印度高僧勤苦修学了一辈子,究竟获致怎样的境界呢?根据寂天在《入行》中的自白,他似乎还是一位薄地凡夫。因为“回向品”第51颂说:“在我尚未证得极喜地以前,愿能蒙受文殊菩萨的宏恩;经常回忆宿世,鉴往知来,生生世世出家为僧!”尽管如此,后来的印度高僧如智作慧和阿底峡都认为:那是寂天自谦之词,事实上,寂天是一位已经登地的大乘圣者②。
智作慧等人如此推崇寂天,亦非全无根据;因为《回向品》第53、54颂说:“无论那一世,当我想阅读三藏,或想请问佛法的义理,愿我都能毫无障碍地面见怙主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为了在广大的十方虚空界中,成满一切有情的利益,愿我一切所作所为得如文殊菩萨,行持尽善尽美!”表面上看来,这两颂只简单地表达了寂天个人的祈愿而已;不过稍加分析,也不难使人联想到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寂天生前遭遇到佛法义理上的困难和利他之行上难以取舍之处,大概都能在定中或梦中毫无障碍地亲见本尊;请文殊菩萨当面开示,化解他内心的疑惑。若依《般舟三昧经》的义理加以推衍,那么寂天由亲见文殊而现证万法唯心,再进一步双泯能所而登入圣地,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①参见《入菩萨行译注》第十品,最后一页。
②参见《学集》第十九“增福品”品末结颂(大正,32,145上)。
①参见《印度佛教史》,页164。
②阿阇黎智作慧说:“寂天已是圣者。”(《佛教史大宝藏论》,页152)。阿底峡也说:“阿阇黎寂天……获得圣妙音的恩赐而洞见了真谛。(《菩提道灯难处释》,参见《阿底峡与菩提道灯释》,页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