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传言说安徽宣纸又要涨价,最近一下子从江湖宣宣的安徽宣纸店买了5刀宣纸,今天中午快递给我电话要我下楼领快递,我下楼来却未见有人,及至走到楼头的路口上才看到一中年男人扛着一箱子东西吃力地朝我走来,我签好字问他怎么不开车进来,走这么远,他说:“车被堵在小区门外了。”这老兄真不走运~~~
我最早买的宣纸要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那时候我在淄博一中读初中,教我们美术的是阮丽云老师,她也是我妈妈在淄博一中读书时的美术老师。阮老师大概是江南人,说话是带有一点点方言口音的普通话,她的美术课是我们最喜欢的一门课,生动、有趣,任何学生在她的课堂上都能从自己一笔笔勾画出的那一张简单的作品里面发现自己的才华,提升自己的信心。我其实并没有美术的天分,但就是在阮老师的课堂上开始喜欢美术的。
遗憾的是,那时候阮老师教我们画国画时仅仅讲了宣纸的生熟之分,没有在深讲更多的文房四宝知识。我喜欢上美术后,曾经攒了大约1星期的中饭钱从在博山西冶街邮局对面的西园书画社那里买了十几张宣纸和一锭学生墨,书画社的老板冯佐夫还送给了我一块青田石印材,我一直珍藏至今。前不久,妈妈还告诉我,我以前买的那些宣纸还有几张藏在家里的柜子里面,想来这几张宣纸也有近二十年了。
宣纸真是奇妙的东西,用墨在上面写画,墨的笔触落到哪里,就会留下清晰的墨迹,而墨中的水却会洇染一片,形成水墨淋漓的感觉。这段时间跟江湖中的书画朋友们交流才又补了关于纸的一课。宣纸除了生熟的基本分类,还有原料的分类比如棉料、净皮、特净,他们是根据纸纤维中檀皮、稻草、龙须草的材料比重而分的;还有根据抄纸工艺中的帘纹分成水纹、龟纹等等;还根据矾制的轻重分成玉板、蝉翼、豆腐笺、云母宣等等……纸的品质还与陈化的年份有关,越陈的纸越有价值。据说,李可染的精心之作用纸都是从故宫博物院换来的乾隆陈纸或从荣宝斋珍藏的陈纸中迎光拣选,数十张选一张精心挑选出来的。我这次买来的几刀纸,也大部分已经放到阳台上陈化,等它接受了一年四季日光月华以后再开始使用他们,看看和现在的新纸差别多大,这就是传统工艺的玄妙所在,很有趣,很微妙。这种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文化跟中医经络、禅宗开悟、道家结丹、茶中岩韵异曲同工。可惜,现在有心去了解它的人越来越少,根源就在于大家忙碌于当下可以产生价值的那种麦当劳化的快餐文化了,中医渐渐式微同样也是人们都喜欢立竿见影的西医治疗手段。
现代著名画家董寿平在他的《绘画的物质条件》这篇口述文章中提到:“50年代,荣宝斋把宋元明清各种纸样交给安徽造纸厂,叫他们看,他们不做,因为成本太高。成本高买不起,这点应该承认。成本上可以这样说,你象这些纸,
现在的宣纸,一年,可六到八个月周转,材料用化学分解,化学漂白以后造成。一年可造六到八次。这就赚得多了,一付本钱可转多次。古代的纸,是天然漂白。原材料上加了水,湿了以后太阳晒,木质草质越晒颜色越白,需要一年的时间,经常洒水,经常湿,一湿一干,逐渐就发白了。再用物理方法把它碾碎。纤维不是用化学方法分解而是用物理方法分解。一丝还是一丝,没有改变它的结构。现在用漂粉,一方面是漂了它的色调了,一下就漂白了,另一方面它的纤维也被分解了。不用物理方法,这样一来全是化学制作了。纸用手工作的,永远不变,因为它没经过化学方法,是物理变化。不变,也不烂,烂得慢。根据纸同布、同绸子、同绢的比较说,纸的寿命还要长,为什么?
因为它的纤维纵横交叉不一样,这样它互相之间的联系就大一点。因为丝织物有经有纬,就这两个,经纬一个经断,或者一个纬断,它就断了。纸没经纬,乱七八糟,互相牵扯,所以纸的寿命还长。
这个问题是世界性的,所以在七八年前美国国会图书馆,世界造纸是瑞典,
材料很多,美国会图书馆一个人,忘了姓什么,到我家里来,我接待他,谈到纸的问题,我问了他几个问题。他说完全对。美国国会图书馆那时藏书两亿四千万册。我说你们国会图书馆收藏的我们的地方志比中国多。他说现在一个问题是十九世纪下半期以来的书,全烂。我说十九世纪以前呢,十九世纪以前他们西方的书不坏,
因为工业不发展,不是化学处理,物理处理。跟中国的一样。我说你们今天修复怎么样修复?
他说修复一年可以修复到二三十万册,我说一年二三十万册,十年二三百万册,
一百年把现在的修完,赶到一百年你修了的又烂了。原因就是化学处理,
用物理处理不会有这个问题。根据现在这个情况,谁能用物理处理,而在外国更没有。经济的发展不可能返回原始的制作方法。在这个情况之下,我又问他,你们收藏的中国地方志最多,
中国书坏了没有,他说没有坏。我说是不是中国的地方志颜色都偏黄呢?
他说是。我说你知道什么原因。我说印的时候一般的是公家印就是用竹子纸,
不考究纸的颜色,不考究白。印县志志书对颜色的深浅不大管。可是这样纸越是这样子它越是原始的东西,它不坏。所以中国古书、方志不存在腐烂的问题。我们中国的书、西方的书现在用的办法是微缩。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我又问他,微缩是不是靠得住?
微缩也就是三五十年,还是要变。那我说三十年以里再微缩一次可以了。
19世纪以来的纸全破。唐代、宋朝的纸不破。150年以内的纸墨全坏。科学的发展就这样,以后代替的是微缩,微缩也是时间性。现在画画的人,纸越白越好。我那画后边还垫石色,又垫墨,前边褪了,后边没有褪。矿石也没好矿石了,只好画墨的,墨的一千年没问题。现在手工造的皮纸还是可以。徐悲鸿、傅抱石懂得这个道理,用皮纸。连石灰都不用,颜色不白。我过去用皮纸。
有的生纸用漂白粉多,画笔下去周围有白圈。不管你是写字也罢,画画也罢,笔上重笔,绝对不要这个白圈。现在人就是不懂,就是要这个白圈。齐白石要这个白圈,为什么?齐白石本身是个工人。因为这种有白圈的纸在七八十年前非常便宜,七分钱一张,没这个白圈的纸五角钱一张,为了减少成本。他的高明在那儿,就利用这个画虾蟹鱼鳖这些东西特别好。一笔,这个你要佩服齐白石,但你利用他的方法画别的东西就不成。拿这个画山水不行。多了一个圈。每一笔多一个圈,一百笔人家成功了,他成了二百笔了。本来点一点,他成了两点。上头再一重,又是一个圈。这不就污了么?道理很简单。”
中国的文房四宝文化传承方式在过去只有被称为书香门第的世家阶层才有机会接触到的,有家学背景的孩子在5岁前后基本上就会完成对于文房用品的辨识和使用,比如季羡林先生的门生,现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堂》栏目讲玄奘法师的钱文忠教授就是一位世家出身的学者,他至今仍习惯于用毛笔宣纸书写往来信函,而像我这样没有家学背景的草民阶层想了解、学习这些常识也只能看缘份凭机会了。今年我已经38岁,眼看到了不惑之年,可迷惑的东西还很多,明白的事情还太少,心中焦急啊!
刚刚扔到阳台上的一箱宣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