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完美的紫砂壶是要求实用性与艺术性紧密结合的工艺品,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发茶性。近日,收到一位我已经关注很久的壶艺家寄给我的一把小壶,泥料的温润,手工的细腻确实很让人喜爱,但美中不足的是嘴流收口太急,出水很不好,我试着冲泡了武夷岩茶、正山小种和熟普,并对比着手上其他相似容积不同泥料的小壶进行冲泡测试,以下是个人的感官体会,希望能对制壶者和品茶者有一点参考价值。
这个测试中最有参照性的是采用武夷琪明肉桂茶,四把壶对冲的品尝比较。

1,段泥石瓢壶

2,清水泥适意壶

3,底槽清石瓢壶

4,朱泥小虚扁
以上几把壶容量约120cc左右

第5把紫泥刻绘仿古未采用。
冲泡方法,取茶2克左右,大致比例相似,开水快冲快泡,连冲3泡用大壶做茶海盛放,使用青瓷小杯同时连品三遍,记录香气、岩韵、水感的差别。
结果以3号底槽清石瓢和4号朱泥小虚扁并列第一,其中,底槽清石瓢的感觉是醇厚绵长,朱泥虚扁感觉是香气高扬,段泥的香气和水感略差,清水泥适意壶因出水过慢,有熟闷气,感觉茶香不通透,个人以为此壶宜泡红茶。
从以上测试大致可以证明台湾池宗宪先生在《我的第一本泡茶专书》中对不同泥料紫砂壶适茶性选择的结论是有道理的。特别是对于紫砂壶冲泡岩茶时,出水一旦过慢,茶叶浸泡过久,甘活的岩韵变成苦涩,一泡好茶就废掉了。
陶瓷大师徐秀棠先生在《中国紫砂》一书第109页也有关于紫砂壶功能性的鉴赏要求,但几乎我所看到的紫砂著作中,对于壶与茶的深度研究普遍不足,我认为这是当下紫砂界的憾事,紫砂壶的主要功用在于适茶,做紫砂壶的人不懂茶,怎么能做出完美的紫砂壶呢?如果紫砂壶缺少了适茶的实用功能,那不过仅仅是一件普通的陶艺品罢了。
因此,我认为,对于选择冲泡武夷岩茶的紫砂壶,要求是泥料以朱泥或底槽清为主,壶壁宜薄,出水宜爽快干净,壶底不可存水,身形宜扁平,嘴流宜直嘴。
冲泡红茶的壶可以不必在乎出水速度,壶身宜高圆,嘴流可以选择三弯嘴,泥料宜用目数较高的细腻清水泥或朱泥,使茶汤在长长的流动中激荡醇化香韵。
冲泡普洱的壶宜采用粗砂紫泥或者段泥,不宜使用朱泥,壶身宜宽绰高圆以发茶香,出水也宜爽快干净,免得冲泡过久焖熟茶汤。这些不同的适茶性要求,对于制作紫砂壶的壶艺家们更应当做壶之前就了然于胸,当你的作品展示给藏家们的时候标签上能注明“此壶宜泡XX茶”,那是多么完美的一件事情啊!
以上是个人对于紫砂与茶的一点浅薄之见,诚请方家指点,不当之处多多海涵,谢谢!
更多同类内容请点一下链接阅读:
紫砂壶的出水与发茶性的测试
静修日记07年12月27日:聚散得失再说茶
说茶
我看紫砂:以砂断代
养玉养壶与养心
好壶
加载中,请稍候......